楷模风范

首页» 楷模风范

2018年医学部师德先进个人 郭莉萍

    郭莉萍,女,出生于1969年2月25日,内蒙古锡林浩特市人,群众,汉族,英语语言文学硕士、科学技术史专业博士,教授职称,现为北京大学医学人文研究院副院长,应用语言学系主任,2014年被评为北京大学优秀教师,2018年获“北京大学十佳教师”称号。

     郭老师从教二十五载,在北医耕耘二十二年,为医学部的外语教学和生物医学英语专业的建立发展做出了卓越的贡献。2002年,经过国内专家和北京大学内部几次论证会,最终达成共识:北京大学医学部设立生物医学英语专业,这一专业得到了时任全国人大常委会副主任、北京大学医学部主任韩启德院士的大力支持、亲自批示,20029月第一批生物医学英语专业学生进入医学部学习。郭莉萍老师和董哲老师、孙秋丹老师作为这个专业的创始人,在专业筹建的初期做了大量工作,付出了无数心血创业者筚路蓝缕、以启山林,在开始的几年,郭老师每周授课10小时,还要跟焦虑的学生们谈心,分析本专业的优势,宽慰他们一定会有好出路。而现在,医学英语已经有了12届毕业生,毕业生具有非常高的综合素质,供不应求,受到用人单位的广泛好评。医英年轻的校友在他们所工作的各个领域都竖起了一面面既能仰望天空、又能脚踏实地的旗帜。

     郭莉萍老师把医英专业当成自己的孩子,十六年来,根据社会需求、用人单位反馈、毕业生反馈、对课程设置的科学研究,她与团队一直在打磨医英的培养方案,使之更有利于培养高素质的综合性人才。为了实现医英专业分类卓越、特色发展”的教育理念,郭老师领导团队推进建设了“多样化模块化”的以英语授课的医学人文类专业选修课体系。体现了以医疗健康问题为中心的多学科知识交叉的课程设计,打破了以往学科为中心的课程设计模式,开设了许多创新的、特色的、有内涵的专业选修课程,增强了学生的人文和学术素养。近几年,郭老师为医英专业的国际化发展不懈努力,策划并推动了生物医学英语专业与英国爱丁堡大学、伦敦大学学院两校建立了4+1本硕联合培养项目,与伦敦热带病学院的联合培养项目谈判也在积极推进中。医英学生的好,对学生的吸引力也越来越大今年第一次有了从外专业转入医英专业的学生。

郭老师可以说是贯穿每一位医英学子本科学业始终的重要引路人:做为系主任,郭老师要认识医英的每一个学生,因此,多少年来她一直坚持为一年级新生授课,帮助他们顺利完成从高中生到大学生的转变。初入学的每一个学生都要上郭老师的口语课,在课上不仅锻炼同学们的口语表达能力,更重要的是学会思维方式,学会透过表面看到实质;进入大二大三后,很多同学会选修课郭老师的文学与医学导论课,听老师解读医学人文的意义,与老师同学共同探讨文学在医学教育中的意义、文学作品中的伦理问题、死亡和美等等议题;高年级时,是郭老师为同学们指点迷津、提供帮助,同学们在做重要决定的时候都想到要去征求郭老师的意见,而她不管多忙,总会抽出时间来跟同学讨论他们自身的优缺点、自己规划方向的优缺点,一起找到最适合每一个学生发展的通路。准备深造的同学们都以能够得到郭老师的推荐信为荣——对待每一份推荐信,郭老师都要亲自约谈这个同学,了解他/她的想法,审查他/她的成绩单,对自己写的每封推荐信负责;临近毕业时,郭老师依然是毕业论文指导老师的不二之选。仔细回忆起来,本科教育期间郭老师一直陪伴着我们

在课堂教学之外,我们同样能感觉到郭老师时刻关注着医英学子的成长。她更像是医英学子的慈母,为学生的前途不断奔忙。这并不是容易的事,我们打心底这么觉得。我们无法具体计算她在专业课程的建立、发展背后付出了多少,也不清楚学院提供的各类国内外交流项目中她倾注了多少努力。医学人文的教育不是凭空建成的,它凝结了学院各位老师的无数心血,特别是作为总设计师的教学院长,郭老师为医学部的人文教育发展不断开拓创新,倾心尽力。作为一名顺利成长的生物医学英语专业学生,每当我们想到这一点,便心怀对各位老师的感激。而我们更深感幸运的是有机会参与学院与国外知名大学本硕联合培养的4+1项目,这必须要归功于郭老师与各所国外学校的联系沟通。如果说各位医英学生曾是一张白纸,如今的我们回首自己的挥毫痕迹,只觉得处处皆为不易;而如今我们每一个人的成长,背后都或多或少地承托着郭老师的谆谆教导、殷殷期待。更重要的是,郭老师在潜移默化当中,对同学们的思考方式的影响很大,培养我们的自主学习能力,逻辑思维能力和批判思维。

郭老师除了为医英的发展殚精竭虑,自己在学术方面也颇有建树,是文学与医学、叙事医学领域国内的知名学者,她是我国引入叙事医学的第一人,是各医院争相邀请授课的叙事医学专家,是期刊邀稿的叙事医学学者,她翻译了叙事医学领域的奠基之作《叙事医学:尊重疾病的故事》,并发表多篇叙事医学有关论文,多次在全国各医院、各临床专业学会组织的培训会上作报告,为临床医生了解和掌握叙事医学工具做出大量工作。郭老师关于叙事医学和平行病历的一些学术论文经编辑后转载在《人民日报》、《光明日报》、《文摘报》、《健康报》、《新华文摘》等报纸杂志上,对医学人文的“落地”产生了重要影响。

学生们钦佩的是,在繁重科研压力下,她依旧不忘教育初心,愿意身体力行地指导学生做大学生创新项目她指导的学生创新小组多次获得北大创新奖和“大创”一二等奖。她还是学生社团“新媒社”的指导老师,在她的指导下,“新媒社”于2014年获得北京大学“新锐社团“称号。在科研上,她带领医英学生进行叙事医学研究,精心指导、修改学生的学术论文、并推荐发表,成为学生进入医学人文研究的领路人。平庸的老师注重书本知识,真正优秀的老师则应该注重能力的培养。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这大抵就是真正的良师吧。她深厚的学养、对医英专业发展付出和投入、对学生的关心、爱护和严格的要求都赢得了学生的尊敬和爱戴,2018年被评为北京大学“十佳教师”。

郭老师热爱自己的工作,她经常说,我在系主任和副院长的职位上就要对得起这些岗位赋予我的职责,凡事都要做到我能做到的最好;这些岗位的定义就是服务,为学生服务,使他们能够青出于蓝而胜于蓝;为教师们服务,以激发出他们的潜能,更好地为学生和学校服务。她的付出也激励着教师们。我们的身边总有这样一些发光体,他们的存在不仅点亮了自己,也照亮了他人。郭老师就是这样一个发光体郭老师办公室的墙上挂着一幅书法作品:善真为德,我们觉得这就是她的真实写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