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大学生活
——北医三院骨科 钟沃权
毕业了,八年的大学生涯马上就要划上一个句号了,跟以往的毕业不一样,我们将要脱掉学生的称号,真正的走上工作岗位了。
八年,是一个什么概念,我的高中同学小林已经是一工厂的厂长4年了,在上海扎了根,经常到不同的城市去谈“大买卖”;死党小张更是神速,今年春节回去的时候,他已经当了三个多月的父亲了,儿子特可爱,他自己也在电信局当上个小主管,生活很是滋润……八年过去,我们的生活才刚刚真正开始,人生能有多少个八年,老同学都有了一番番的“事业”了,那我都是怎样过来的呢,我得好好想想:
迷茫……
2001年的8月30号,我孤身一人,也不算孤身,还有我考上清华的同学和他的父母,来到了北京。我家祖辈N代都是地地道道的广东人,外省就没有听说过有什么亲戚的,这下可独立了。虽说本人初高中就已经寄宿在学校,本该早习惯了家人不在身边的日子,但是这一回真是不一样,两千多公里的距离,突然让我觉得特别的孤单,注册完的那一天晚上,在新宿舍楼的房间里就我一人,早早就躺在床上,没有熄灯,眼望着白皙的顶墙,睡不着,脑子里甚至在想:如果当初报考的是广东的医学院校那就不会……
还好,上述的困惑仅仅缠绕了我一两天,“人是活在群体当中的”,这活一点也没错。身边的人越来越多,有了同学和朋友可以聊天倾诉,有了老师给予关心和指导,还有同乡会的召集聚会……我思乡的情绪逐渐的缓和了下来,再次找回踏上火车来北京时的雄心壮志——学业有成,奔向美好的未来。
学习……
漫长的学医道路终于开始了,之前的道听途说,学医有多苦,有多累,只能感性体会,心里一直没有个量化的认识。当一门门的公共基础课、医学基础课、实验课开设之后,我们就彻彻底底的明白了,其他大学院校的学生很多是半天的课程,半天的休息(勤奋点的可能会进行一些复习和自学),而我们,上下午满满的两节大课,有时候实验操作不熟练,晚饭就甭想准点了,假如狼吞虎咽的功夫不到家,晚上的选修课你可就要迟到了。每逢期中期末考试的时候,自习室十点半关门你会觉得这规定太不“人道”,每天你要是睡觉超过6小时也会觉得自己太“奢侈”,这就是学医。
解剖课是我比较感兴趣的一门课,因为我的愿望就是要当一名外科大夫。还记得第一次学习标本前,老师让我们沉默了一分钟,是为标本的捐赠者致以敬意。是啊,他们的付出,岂是一个无私可以形容得了,我们的成长是建立在先人的奉献之上的,我由衷的尊敬他们。
无论在学医以前做了多少心理准备,下定了多少吃苦的决心,到了医学院,还是会发现很多事情出乎你的想象。就像我,虽然想到书会很多,会很厚,但没想到会那么多,那么厚;虽然想到考试前睡眠会很少,但没料到会那么少……还有许多的文化与潜规则,诸如我们的占座文化,宝典文化;属于考试前硬通货的各种所谓经典资料,我们5号楼的通宵教室……这些,都构成了北医人生活中很重要的组分。也好让我们老了以后可以教育子孙:“孩子,这么点苦就受不了能行吗,想当年,我……”,想着就来劲J
生活……
我的家境不宽裕,家里是左凑右借才带上了第一年的学杂费来北京的,这也就是我为什么“孤身一人”来北京的原因了。在学校的组织下,我们贫困学生都办了助学贷款,学费、住宿费就算是解决了,还有人被安排勤工俭学,打扫打扫教室,管理管理机房(例如图书馆、阅览室)等等,时间和精力允许的情况下,还可以当家教,应该说念个大学,家里也不会有太重的负担的。
基本的生活需求解决了以后,我就开始自己的个性发展了,入学时很荣幸的担任了班长的职位,平日组织班内的大小事情,本人兴趣还特别广泛,喜欢参加个英语协会、学生会、急救培训之类的,一天下来也是忙得不亦乐乎啊!
当时我在英语的A2班,参加组织了两台英语小品,记忆最深的就是那台稿笑版的《梁山伯与祝英台》,精心制作的舞台、图画,滑稽的动作表情,还有我那转篮球、惊吓喷水的镜头,仍然历历在目,台下的观众更是乐在其中,欢呼声、赞叹声和掌声把小品比赛推到了前所未有的高潮——我们的团队是最棒的!This is our team work!
因为学习压力的缘故,我更加注重体育锻练了。可能是小时候在家干农活比较多,身体底子还不错,加上我天生就爱运动,没想到在一次运动会上被发现有投掷标枪的“小天赋”,于是就进了学校的田径队训练,参加北京大学、北京市高校运动会等等,八年下来,身体还算是宝刀未老,看来“为国家健康工作50年”有戏J
进院……
前三年都在医学部学习,然后我们就被安排到各个教学医院去了,暗地里还为不用八年都死记硬背那些医学“巨著”而庆幸。进入医院,我们的学习就更贴近临床了,兴趣和冲劲马上就来了,首先是物理诊断学、化学诊断学、影像学等桥梁课,接着就是医学四大名著“内科、外科、妇科、儿科”,千万不要小看它们,四本加一起,你要是没点体力都别想带走。
见习、实习需要约1年半的时间,我们终于进入了转科生活,这是一个关键的转折点,因为我们不仅仅能接触患者,而且我们是管床大夫,我们相当于担当着独立的住院医生的角色,从接诊患者、询问病史、体格检查、开设检查项目以及一些基本的治疗,我们可以在上级医师的监督下独立地思考和执行,从实践中学习就是我们成功的捷径。
很幸运的是,2008年的7月,我被推荐到丹麦首都哥本哈根大学短期交流学习,对我而言,这是一次宝贵的出国经验,在Herlev Hospital的骨科实习了一个月,通过参加查房、在门急诊接诊患者、参与手术等等,我亲身的体验到了西方国家的医院工作模式,公费医疗明显的减轻了医患之间的矛盾,人们不像中国那样为治病费用发愁,生活过得十分悠然自得;而西方人热情爽朗的性格也跟我们不太一样,尽管存在着语言的问题(丹麦国家的医生和患者之间基本都是用丹麦语交流的),他们非常友善的主动跟我交流,介绍着他们的点点滴滴,使我一行“满载而归”。
现在社会人人都在讨论“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作为医学生的我们当然不能置身事外。医生是一个高压力、高要求、高负荷的职业,更重要的是,付出和收获不平衡,不仅仅是收入上的不平衡,还有的是社会认可上的不平衡。当然这跟医疗体制不完善有关系,但也有舆论误导、媒体宣传有失偏颇在起作用,我是一个乐观主义者,我热衷医学,对国家的发展和改革有信心,对未来充满憧憬。曾经记得我接诊过一位老年人患者,当时的我才刚刚开始转科,老人看到我很年轻,不但没有嫌我经验少,反倒跟我说:“钟大夫你好,我特别相信你们年轻大夫,现在的医学日新月异,你们年轻人学习快,肯定拥有特别丰富的知识,我相信你们。”就冲着要对得住老先生的这一份信任,我的学习步伐就得挂到最高档,再多的苦我也认了,我的目标只有一个,就是争取给你们提供最好的诊治。
信念……
苦,是的,学医是很苦。有这样的一句话:“医生不是吹出来的,每一个医生的成功背后都有着滴水穿石的功夫在。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对得起信任我们的病人,才不枉做一个真正的医生!”
医生是强者的职业,医生的劳动是脑力与体力及心理的付出,为什么美国的医学生入学的门槛那么难跨,执业医师的从业执照挂得那么高?为什USMLE(美国医学执照考试)考试会被誉为是世界上最难的考试?因为——真正的医生,只有精英才能胜任。虽然生活不尽完美,但我们永远应该做生活的强者。
现在社会上许多医务从业者常说自己是白衣农民:早出晚归,耗尽体力,还颗粒无收。但“选择了从医,就选择了奉献”。这是一个艰辛而漫长的承诺,相信我们在经历了几次冬去春来,春来冬去之后,回望来时的路,尽管不无坎坷曲折,却也美丽多姿,所有的奋斗和努力,都沿着岁月的河流,繁衍、生长,并盛开出一片绚烂的花朵。
结语……
大浪淘沙,方显真金本色;暴雨冲过,更见青松巍峨!医生是上帝伸向人类唯一的一双手,在未来的日子里,要更好的实现“除人类之疾痛,助健康之完美”,我们就要不断地努力学习知识,丰富实践经验,一如继往,乘风破浪,展现北大之子的风采,真正的实现我们神圣的医学生誓言!
最后我想用奥斯特洛夫斯基在《钢铁是怎样炼成的》里的一句话作为本文的结尾:“人的一生可能燃烧,也可能腐朽。我不能腐朽,我愿意燃烧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