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医三院医疗队员从抗震一线发来的报道
北医三院在玉树抗震救灾中第一例手术记
今天格尔木的天气不错,早晨起床往窗外望去,薄薄的一层霜覆盖着这座西域风情的城市。在解放军22医院,早到的我们害得忙碌一夜的22医院的医生连早餐都没能吃上。
经过一上午对64例玉树地震伤员的查房后,田耘队长将需要手术的20例伤员筛选出来,并根据病情的危急程度,毅然决定下午为腰1爆破骨折伤员才丁卓玛进行紧急手术,以挽救她的神经功能、改善肢体功能、提高生活质量。这个决定得到了院领导的积极响应、鼎力帮助。于是,北医三院医疗队、22医院骨科、麻醉科、手术室、消毒供应室召开了联席会议,就手术步骤、风险一步步地分析、解决,并落实了手术器械、术中医疗耗材,安排麻醉、手术室、消毒等各个细节。
在缺少必要的骨科手术器械、医疗耗材,并需想方设法克服麻醉、消毒等困难的情况下,要进行如此大的手术,如果说没有一些担心,是不真实的。但我们也有信心,田耘队长在之前对22医院院长曾说过,“我们到这里是来参加救援工作的,不是挑条件的,我们就是要在艰苦的工作条件下,为伤员提供最优的治疗,尽最大努力给他们希望。”
13:30,39岁的地震伤员才丁卓玛被推进手术室,她将是北医三院在玉树抗震救灾中做的第一例手术患者。14:15从格尔木人民医院赶回的田耘队长、袁晓宁、北大人民医院的李晓医生进入手术室,麻醉成功后手术紧张地开始了。22医院的手术室全力配合着我们。从手术暴露、脊髓减压,到内固定置入、植骨融合,所有步骤在田耘的带领下一气呵成……16:20经过短短的110分钟,手术顺利完成,出血量200ml,没有输血。16:40患者安全返回病房。病人清醒,心率:76次/分、血压120/70mmHg……这就是北京大学第三医院医疗队在玉树抗震救灾中进行的第一例手术。不知道这是不是田队长做的海拔最高的手术?!这也许是我们在格尔木救治玉树地震伤员中普普通通的一例手术……
北医三院:葛庆岗、田耘、袁晓宁
多方合作 全程保障手术安全
(2010-04-20 21:05:16)
在地震灾害救援出的伤员多为急需手术救治的创伤,因为地震这一特殊原因,手术将变得更加复杂。我们
患者的手术安全需要全程管理,地震灾害中的伤员尤其如此。术前我们召开了手术医生田耘、术中配合护士李丹、普通外科医生姚宏伟、神经外科医生谢京城、胸外科医生沈祯云、感染疾病科医生李晓光、重症监护葛庆岗医生樊巧鹰护士、肾内科唐子勇医生张晓宇护士、医院感染管理袁晓宁及急诊室王斌医生多专业的联席会议,联合评估了患者的手术条件,指导进行了术前准备工作;讨论手术中可能发生的情况,备足手术器械;估计术后可能的危险,临时组建了重症监护病房;评估并指导改善患者术后恢复环境。由田耘大夫亲自主刀,李丹护士术中配合,普通外科医生姚宏伟、神经外科医生谢京城、胸外科医生沈祯云、感染疾病科医生李晓光、重症监护葛庆岗医生樊巧鹰护士、肾内科唐子勇医生张晓宇护士及急诊科王斌医生亲自组织术前评估及术后监护,医院感染管理袁晓宁全程指导感染的预防。抵达格尔木至今,我们已成功进行了5例复杂的骨科手术,术后顺利转送重症监护,现均恢复良好。
在解决现有问题的同时,我们积极应邀参与了当地医院手术室远期规划的建设工作。在格尔木人民医院手术的间隙,手术室主任及护士长谈及该院正在筹建洁净手术室,为适应医院长远发展的需要,手术室的级别要求较高,投入很大。主任与护士长均接触洁净手术室不多,感觉图纸并不称心,但难以理出头绪,压力很大。我们即刻应邀查阅图纸,了解需求,与主任、护士长及该院基建处的领导进行了热烈的讨论,结合该院实际进行了手术室的重新规划和细节调整。经过2个多小时的热烈讨论,最终达到了三方满意,主任及护士长明显放松了许多,从主任紧握的手心中感受到了发自他内心的感激。可以想见,未来启用的手术室在这两位领导的带领下一定能够为患者的手术安全保驾护航。
应主任及护士长的邀请,我们正在积极筹备,准备近期进行一次多学科、多专业的手术室管理论坛。论坛内容主要包括围手术期患者的护理、常见骨科手术的术中配合、常见骨科手术的并发症识别与处理、手术患者的医院感染的预防与控制及洁净手术室的平台管理等内容。
北医三院医疗队
发挥教学医院优势 共同进步
(2010-04-20 21:02:41)
继昨日在格尔木人民医院完成两台手术之后,今天上午,我们又完成了一台脊柱骨折内固定的手术,除了顺利配合手术外,作为来自三院手术室一员,在初步了解这里手术室情况后,我与手术室的护士长及护士们进行了交流。下一步,我也希望能够发挥咱们教学医院的优势,通过讲课、座谈和实际工作等多种形式,共同进步。
北医三院医疗队员 李丹
非常时期的特殊医疗模式
(2010-04-21 18:36:28)
现在是
他只是一名普普通通的藏胞,在玉树地震中受伤的藏胞,此时此刻发生生命危险的藏胞……
紧急会诊在北医三院田耘队长、天津卫生局林局长及格尔木人民医院贾院长的主持下进行,空气、心情仿佛凝固在疲倦的专家的脸上……
37岁健壮的伤员,在地震中右上肢受伤,导致右前臂骨筋膜室综合征、肾功能衰竭,并合并肝破裂、肋骨骨折、胸腔积液、呼吸功能不全;
在此次抗震救灾中,北医三院医疗队田耘队长提出的“以病人为中心,不以医疗队为中心,按专业组成专家组,联合查房,共同治疗的模式”,在这位患者身上得到了淋漓尽致的体现。讨论、交流在紧张、和谐的氛围中进行着……
伤员目前伤口渗出量较多,血小板较低,为了保命有专家倾向于截肢;参加过汶川地震抢险救灾的田耘队长认为:“导致伤口渗出量较多,血小板较低的基本原因在于凝血功能障碍(DIC),右前臂骨筋膜室综合征已切开减压,有利于坏死物质的引流,减少毒素、有害物质的吸收,血小板较低不是截肢的指征,坏死、功能障碍不能恢复可考虑截肢,前提是抢救生命是第一位的,目前患者创面新鲜、术后渗出明显减少、桡动脉、运动、皮温良好,保留右上肢非常可能,重要的是积极改善凝血功能障碍、补充液体、纠正休克,才有可能保命、保肢体”……“病人血小板如此低的原因何在?”我们认为:“出血丢失是原因之一,但并不是主要原因,主要原因应是DIC导致的大量消耗,截肢会不会对改善DIC有益难以确定,但截肢不会阻断病情的进展,目前患者能否耐受截肢手术,手术同样对病情是一个严重打击;血小板虽然目前只有30K/ul,对于一个出血基本止住的患者而言,凝血功能尚可,如低于20K/ul预示患者预后较差,还能给我们一些时间,今晚将是挽救生命的黄金时间,关键是如何救?补充血制品,首选补充血小板,因受血站所限,无法及时拿到血小板,只有通过补充新鲜全血,希望血Hb提高到
“尊重北医三院专家意见,请血站与西宁紧急联系,落实血小板!”
……
当我们走出格尔木人民医院时,已是次日凌晨2点;夜空飘起了雪花,我们轻轻的走着,不想惊醒这个安宁城市,更怕惊慌悄悄而至的雪花;明天会继续,我们的藏胞兄弟会怎么样?
今夜无眠……
北京大学第三医院医疗队 葛庆岗
感受结古镇
我们北医三院医疗队一行12人于15日晚8时抵达玉树机场,在机场经过短暂停留调整后我们一行5人随一辆运输急救医疗物资及相关生活物资的军车先行开赴结古镇。经一路颠簸于午夜2时抵达结古镇体育场北京医疗救援队集结地。在卫生部前方领导小组的帮助下,我们5人妥善的安排好所有物资并克服了高原反应,帮助当地灾民进行了简单的医疗救护并发放了部分食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