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层视窗

首页» 基层视窗

提升人文素质,造就未来医生——公共教学部医学人文学系权益杯精品活动之首...

20151025日,医学人文系在北京大学医学部逸夫楼716室举办了首届《未来的医生》颁奖活动,北京大学医学人文研究院副院长丛亚丽、医学人文系主任甄橙及医学人文系各教研室10余位教师参加此次活动。

首届《未来的医生》征文活动是由中国医师协会、教育部高等学校医学人文素质教学指导委员会和《中国医学人文》杂志共同发起,由北京大学医学人文系教师提议并联合中国医师协会承办。此次征文活动历时6个月,得到全国医学院校的热烈响应,共收到参赛稿件260余篇,涵盖散文、诗歌、议论、叙事等多种题材,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经过专家初审、二审和终审,最终评选出一等奖1篇、二等奖2篇、三等奖3篇,优秀论文20篇,优秀组织奖24名。

在颁奖活动现场,中国医师协会副会长齐学进、教育部高等学校医学人文素质教学指导委员会秘书长、天津中医药大学副校长于越、中国医师协会编辑部主任、《中国医学人文》杂志副总编王德、以及来自全国各大医学高校的医学生代表出席了颁奖仪式,中国医师协会、《中国医学人文》杂志编辑部副主任马彦茹主持了颁奖活动。中国医师协会齐学进副会长在开幕式致辞。他指出医学的本质是人学,科学求真,艺术求美,医学求善。无论何时何地,好医生的标准都是“为医家谋幸福”。现代临床之父威廉·奥斯勒曾说,“行医是一种艺术而非交易,是一种使命而非行业”,这次的征文和获奖作品中,无一例外地都展示出了未来医生对这种“医学求善”的向往和追求。征文中所洋溢出来的坚定信念、高尚情操、远大抱负和宽厚仁爱之心,让我们走进了未来的医生——年青一代的高尚美好的内心世界,它让我们看到了未来和希望,也让我们为之思考、为之感动、为之振奋。齐学进副会长同时指出,中国医师协会是由全国近400万执业医师、执业助理医师及单位会员资源组成的全国性、行业性、非营利性群众团体,始终致力于在中国医师队伍中,着力营造一种充满关爱、饱含真情、洒满阳光、给人温暖的中国医师文化与医师人文精神。

教育部高等学校医学人文素质教学指导委员会秘书长、天津中医药大学副校长于越教授在致辞中指出,当今很多人都在思考医学人文教育问题,但在很多时候又发现做得不够理想,因为太慢、太广。其广源于人文培育所及有太多方面,人文教育的行为常常是不经意间;其慢源于人文培育是慢慢浸润,不是快速灌溉。医学职业素养的灵魂,不是单纯的“技术”,是对生命充满关怀和照料的爱的精神。这个灵魂以关注人的生存质量、体恤人的生存感受、尊重人的生存尊严为尺度,在这种精神及尺度中度过种种手术、种种行为细节表达对生命的关怀和照料。他存在于医学活动的行为之中,他影响着每一位医生内心的医学职业信仰,呈现着对人、对生命在终极意义上的敬畏、尊重与关爱。同时,于越教授还对医学院校课程安排提出建议,希望将人文课程与医学课程相互渗透,重视两者的横向关联,并且对未来的医生们给予了希望和祝福。

北京的秋天已然寒风凌冽,但是豪情满满的从山东、上海、天津等省市汇聚于此的医学生们,举万丈豪情、倾满腔热血只为心中的那份信念与执着。对于未来的医生,更多的是期许和拭目以待。

颁奖会上北京大学医学人文研究院丛亚丽教授、医学人文学系主任甄橙分别进行了致辞和总结。中国医师协会编辑部主任、《中国医学人文》杂志副总编王德就“如何发表第一篇医学人文论文”进行了发言。颁奖活动同时启动了第二届“未来的医生”“未来的护士”征文活动。《未来的医生》是一个医学生的平台,更是未来医学抛砖引玉的起点。我们期待更多置身医学殿堂的你来参与第二届《未来的医生》征文活动。

 

 

 

公共教学部工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