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代会

医学部第五届二次教代会工作报告(摘要)

 

 

医学部第五届二次教代会工作报告(摘要)          

 各位代表,同志们:      
 

在刚刚送走了2009年,迈入新的一年时,我们在这里举行北京大学医学部第五届二次教代会。首先,我代表韩启德主任,代表医学部党政领导班子向在座的各位代表和同志们,并通过你们向北医全体教职员工致以诚挚的问候,对大家在过去一年中给予我们的信任、理解和支持表示衷心的感谢,对大家为北医的建设和发展做出的不懈努力和无私奉献致以崇高的敬意!      

与往年一样,我们已将医学部全年工作报告整理成较详细的材料发到每位代表手中,为了减少太多的重复,我在此将医学部的工作进行重点性地汇报总结,供代表     和老师们参考。我将从北医的教育改革、科研工作、医疗服务及管理、人才、行政保障性工作及党的工作六个方面进行总结。                

一、关于教改工作      

首先是教育理念的强化。这几年,医学部教师中的广泛研讨,使我们进一步坚定了共识:我们的医学教育绝不是培养只掌握医学技术的人,更是培养身心健康,视野广阔,综合素质强的医学和健康引领者。我们的医学教育同样是“全人”的教育。这个理念的进一步强化就决定了北医的教改方向与内容。      

近几年,大家对学校教改工作都很关心,或有直接的参与。借教代会的机会,我愿向大家再一次进行归纳性的汇报。本次教改是医学部本科教育的“系统工程”,在对学制调整和完成了各学制在时间段上明确划分之后,将以临床医学专业为主,以基础医学教育牵动,最终辐射到其它各个专业。改革的内容包括综合素质教育的加强,课程体系的改革,教学内容与方式的改革,以及考核方式的改革。同时,除了本科教改,研究生教育改革同步地展开,毕业后教育,继续医学教育也在与时俱进地强化。      

(一)、关于加强综合素质教育的措施      

首先,对综合素质,我们的理解是,对医学生来说,除了疾病的诊疗能力外,更有以下几个主要内容:职业精神(职业价值取向)、医学伦理意识、以充分交流为主要方式的对病人的关爱与服务、解决临床实践问题的研究的能力(有别于生命科学的研究方法,在临床流行病学方法指导下的临床循证能力)、预防、康复意识以及团队合作精神等等。我们从以下几个方面加强医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      

在课程设置方面,我们的学生在北大校园的一年是很重要的。综合大学能给学生的不仅是更多的人文社科知识,而且是一种成人的、更独立的校园文化氛围。因为我们的学生缺的不光是知识,而是成熟度,是独立精神、创新精神,这也需要在整个高等教育过程中予以加强。我们的学生回到北医后,医学人文课程也前所未地有受到了重视。医学史、医学伦理、医学心理、政治思想品德修养等等,均是不可取代的医学人文课程,只能不断加强。而近年来,在老师们努力下,也确实起到了良好的教育效果。对此我们需要的是及时总结、随时发现问题、不断调整,充分利用校本部丰富的教育资源,最终形成有北医特色的医预教育课程体系,作为此次教改的一大内容,今年已由教育处及公教部的老师们启动计划。      

人文知识课程只是综合素质培养的一个方面的措施。同时,我们通过加强校园文化活动,开阔学生视野,提高医学生的人文素养。今年通过学生工作及团委的努力,北医校园比往年更热闹。        

此次课程体系改革是教改的核心关键点,对课程体系改革有几方面考虑,其中一个理念是贯穿医学教育始终的“教育教学一体化”。这一改革从基础医学教育起步,其中的早期为医学生提供临床案例分析,就是通过临床案例不仅传授知识,更通过多学科教师的参与,设计问题与引导,最大限度融入医学伦理问题、法律问题、职业精神等问题。让学生体会实际工作中对职业精神的具体要求。另一方面,增加和提早实践的机会,尤其是基层实践的机会,让学生能深入基层医疗,体察民生民情,关爱奉献百姓。贯穿临床实践全程的教学安排和与实习阶段出科多站式考核相结合的评价方式更能反映学生的沟通能力水平。      

另外,我们积极探索其它的加强学生人文精神的多种教育内容和方式,值得一提的是人民医院近年来积极主动探索建立的新型的符合中国国情的志愿服务模式。这一活动受到了学生、患者、社会和政府的好评。我们希望在有了成熟经验后在医学部全面推广。      

在加强医学生综合素质教育措施中,我们注重加强师德师风、医德医风建设。加强师德师风、医德医风的建设就是加强学生全面素质的培养。      

在学校里,除了教学,所有的保障性工作都试图更好地以学生为本,体现对学生的关爱,因为我们知道关爱本身也是一种教育。这几年,医学部的各类服务保障系统和后勤工作克服了很多困难,使学生们的学习生活条件有了大大的改善,为学生们提供了更好的服务。      

总之,对于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既有硬的、实的措施,也有一些软的、看似虚的内容,是一个需要远期追踪的工作,我们只有不懈的努力。      

(二)、关于本科医学教育课程体系改革      

科学技术特别是生命科学迅猛发展,卫生服务体系和卫生服务模式的深刻变革,医学模式的转变,均对医学教育构成新的挑战。这一挑战促使我们做出前瞻性的思考,进行医学教育的深化改革,以适应时代的要求。在与国际的比较和对我们存在问题的分析上,我们认识到我们的教育与国际先进水平有很大差距。目前的医学教育存在着三个层次的问题:(1)学生品行、德育和思想教育与专业教育严重脱节,忽视人文精神的培植或效果不佳;(2)对医学教育规律缺乏足够的认识,医学教育定位不清、理念模糊,医学教育的“一次完成论”的思想仍然存在;(3)学生在知识经济时代和知识爆炸时代课业繁重,课程数量过多,内容设置不合理。脱离实际,重叠重复太多,以死记硬背为主,不但教学效果差,学生自主学习和主动学习的能力严重不足,也消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激情和创造力。        

此次教改,我们做了大量准备工作,包括广泛调研、医学部内的大讨论、收集国外的先进课程体系、请进来传授经验、走出去学习培训等方式。最终全面启动了北京大学医学教育教学改革,构建以器官系统为中心的教育教学一体化核心课程体系。我们称之为“北医新途径”教学改革。      

本次“新途径”教学改革框架分为以下四个层次:融全方位人文素质教育于专业知识传授中(教育教学一体);在知识迅速膨胀的环境下,强调医学教育的核心课程学习(核心课程);按器官系统构建有助于学生知识的连贯,减少大量重复课程导致的学生负担(器官系统为中心);贯彻以学生为本的教育理念,鼓励学生主动学习,自主学习(小组讨论式教学)。      

“新途径”教改遵循的原则是:两个融合:素质教育与专业教育相融合,基础课程与临床课程相融合。两个衔接:医预教育与医学专业教育相衔接,在校教育与毕业后教育相衔接。两个全程:素质教育贯穿全程;科研思维训练贯穿全程。        

本次教学改革的特色是:明确强调“以学生为本”的理念,强调“仁智兼养,德理双修”的培养内涵;明确提出素质教育与专业教育相融合,并有实际的具体措施。改革涉及到大学教育的各个阶段,是课程体系和教学方法的全方位改革。      

为此,以基础医学院为主的教师和教学管理人员与教育处密切配合,付出了极大的心血。目前大的框架已经形成,正在进行全盘的审核、评价、完善,在此暂不做详细介绍。我们也正在发展追踪评估体系,以对改革的效果进行实时评价分析。      

(三)关于研究生教育改革      

研究生教育的改革与本科教育同步,体现了研究生教育的特点,因此也取得了进步。生源质量是研究生教育质量的关键问题。几年来我们在如下方面做出了努力。在招生方面,首先,我们加大招生宣传力度,包括给兄弟院校寄发招生指南,网上提供历年招生数据,供考生参考。同时,我们在调整招生途径,加大推荐免试生比例和硕博连读比例,加大生源质量较好的招生比例的同时,对招生类型结构进行调整,加大专业学位研究生招生比例,吸引好的生源报考我校。另外,我们加大复试力度,在考生初试成绩合格的基础上,更看重对考生综合素质的考察,包括能力倾向和心理测试,提高复试权重。我们还通过加大培养机制改革,提高研究生待遇,增强吸引生源的力度。为了保证博士生生源数量和质量,改进博士生招生办法,将以往初试和复试在同一时段,改为初试和复试两段制,在考生达到复试线的基础上,再进行复试,有利于合格生源的调剂,减少生源流失。通过这些努力,我们的博士生从录取考生毕业院校看,“ 211       以上院校占55.3%,推免生占13%;硕士考生毕业院校“ 211             以上院校占30.9%,推免生占15%                  

其次我们进一步加强研究生导师培训工作。医学部每年都举办新上岗研究生导师培训,培训内容涉及学位与研究生教育热点问题、师生关系、为人师表教学相长、研究生奖助学金、案例报告、诚信与创新等等。内容充实而实用,全部是新上岗导师所亟需了解和掌握的内容。近几年的培训越办越好,广泛受到新上岗教师的好评。      

与此同时,研究生教学方式和内容也进行了与时俱进的改革。在近几年大量座谈、研讨的基础上,20099月成立了医学部学位与研究生教育教学委员会,启动了医学部研究生课程体系改革。对研究生课程改革的原则是,减少书本知识,更加强调实践,结合实际,以学生需求为本,将大量规划性不强,实用性不强,先进性不强的课程重新梳理,组织建立公共课平台、实验课平台以及职业素质课程平台。对统计课、英语课等一系列方法学课程进行大规模调整,做到资源优化整合,课程共享。在此积累经验的基础上,由各二级学院对专业课进行进一步建设。目前,重要的公共应用课程都已经成立了课程改革小组,采用组长负责制,组织教师对现有课程进行整合,为今后的课程设置提出了合理的框架。虽然在课程改革的过程中也遇到一定的困难与问题,但在课改组长与研究生院的协调下,改革工作正在有序进行。          

(四)关于毕业后教育继续医学教育改革      

医学继续教育特殊性有严格的阶段性划分。由于在校教育培养的是“准医生”,毕业后教育就是医学继续教育有别于其他专业的特殊阶段。它是通过在校教育获得医学专业毕业证书和医学学士学位的“准医生”通过系统的临床实践和培训成长成熟的重要阶段。这是医学教育的内在规律,有着自身规范的内容和具体要求,全球通用。但在我国,医学教育改革的进程中使我们的医学毕业后教育有三种方式:专科医师(即原来的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接受专科医师培训的人员是五年制医学本科毕业后的“准医生”。 研究生专业学位培养,这是1997年设置的临床医学专业学位,要求参照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通过临床实践完成部分原本毕业后教育的培养内容。临床长学制教育的后期阶段则是1988年、2001年先后设立的临床医学七年制和八年制教育。目标定位是临床医学专业学位。后期培养类似于临床专业学位研究生模式。                

北医的毕业后教育始终是走在前面的,例如我们作为试点单位,从1946年就开展的“住院医规范化培训”,建立了严格的程序和逐渐完善的管理办法,并经过我们的努力对目前的多轨道培养形成了“四轨合一”的有效机制。面对目前我们仍然存在和面临的问题,近年来我们开展了如下几方面重要工作:        

第一,加强了原有的“住院医规范化培训”工作。2008年我们对住院医师培训工作进行了调研,加大了对住院医师培训管理的力度。专门成立住院医师管理部门,在梳理以往管理工作的同时,加强对住院医师培训的过程管理。改变住院医师考前审核程序,统一审核标准。对出现的问题集体讨论解决,体现人性化管理及公平、公正。同时,进一步规范阶段考试出题、阅卷、面试环节,采取统一封闭式出题、集中方式阅卷、相对集中时间面试等。保证了阶段考试的严肃性和权威性。保证了北医在毕业后教育质量上的特点和水准。使这项工作更加规范、严谨并适应国家的要求。        

第二,协调了行业在规范化管理中与我们专业学位培养上的不协调、不对接的不顺关系。针对我们的专业学位培养和长学制学生教育与属地化管理不完全接轨的状况,为了使医学专业学位培养适应新形势的要求,合理有效的进行专业技能的培训,避免资源的浪费,我们经过与卫生局多次协调沟通,终于在2009年达成如下共识:自2010年起北医毕业(分配)的住院医师和研究生,进入第一阶段培训者,按照《北京地区普 通专科医师培训细则》进行培训;目前北医已进入住院医师培训人员仍按照《北京大学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细则》进行培训。关于一阶段北医考核是否保留,目前在医学部有不同意见,继教处正在认真研讨,会慎重对待。第二阶段培训、考试形式仍由北医自行组织。关于获得医学专业学位人员进入培训阶段的时间,经过我们积极的反复的努力,终于为我们的硕士、博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及长学制学生争取到了更合理的实习年限认可。                            

第三,针对“医学生行医身份问题”提出了切实可行的建议。如前述,我们有三类人接受统一的临床培训,行使一样功能,但后两类人因学生身份,根据1999年出台的《执业医师法》不 能考取医师资格,这与一直以来           国务院学位办1998年颁布的《临床医学专业学位试行办法》的规定有矛盾之处。而2008年卫生部、教育部印发的《医学教育临床实践管理暂行规定》又不能从根本上遵从医学教育的规律,在实际操作中难度很大,可行性差,使部分住院医在“灰色”地带生存。最近,医学生行医被等同于“非法行医”、“无照行医”,引起社会严重误解,也影响了医院实 习医师的稳定。这一全行业存在了近十年的现象,深层次的原因完全由于                   一些政策法规不够合理、自相矛盾,国家各相关部门之间的沟通与协调的问题,也反映了社会对医学教育过程的不理解,问题的解决需要政府各部门的协调一致,也需要社会和民众的理解。                                                  

我们认为,虽然这是全行业的问题,但争取合理的改革不仅是对我们自己学生的责任,也是北京大学对整个医学教育的责任。为此,我们组织专家再次反复认真研究各类相关的法律及规定,动脑筋想办法为政府提供从易到难的四条解决建议。目前我们除了已将北医的建议分别上报卫生部和教育部,也已将建议以政协、人大提案方式上报,并同时上交国务院参事室。      

在我们实施医学教育中,另一个进步是我们的国际化水平的提高。由于北大北医的地位,近年来要求与我们合作的国际知名大学和机构越来越多。我们的国际合作部门积极地与其它部门配合,不但很有效地促进了原有的科学研究合作,促进了实质性进展,也使合作的内容从原来的以科研为主,扩展为更加关注和积极主动寻找学生互换的机会,为我们的学生寻找更有国际水准的受教育的平台。这几年在我们的积极努力下,寻找资源,建立合作关系,成功的项目有短期学生交换项目(香港中文大学医学院56周,韩国嘉泉医学科学大学56周,台湾大学医学院药学系1人一学期)、北医MD/PhD项目(香港科技大学2人)以及CSC/MD双学位/PhD项目(英国爱丁堡大学2人,澳大利亚昆士兰大学1人)等。另外,吸引国外学生到北医校园短期交流也发挥了很好的作用。2009年,医学部接收来自包括美国、英国、德国、奥地利、丹麦、挪威、澳大利亚、加拿大、日本、韩国、新加坡、中国台湾、中国香港等在内的17个国家和地区的短期进修学生91人,长期进修学生48人。国际学生的教育项目不仅宣传了北医,共同学习与生活无形中使我们的学生暴露到不同的文化,开阔了视野。而对于这些留学生来说,通过北医窗口,他们不仅了解了中国的医院、中国的卫生体制,而且通过丰富的文化活动,了解了中国,并且和中国的年轻医学生们建立了深厚的感情。总之,积极推动海外学生来医学部交流,是实现我校国际化办学目标的一种努力,对提高我校医学教育的国际认可度、推广我校校园文化、培养全球医学人才都将有着积极的促进作用。                                    

一个学校国际化的程度最重要的是提供一流的国际化的教育。目前我们虽然达不到对国际一流学生进行全日制医学教育,但我们要一点一滴做起,逐步发展,同时,更多的争取国际资源,让我们的学生也能接触和了解到先进的教育,这是我们保持对国内一流学生吸引力的一个重要方面。      

我们深知,任何改革都是要有成本、有代价、有付出的,在此我代表学校,代表韩启德主任,向医学部分管教育教学的老师们,向基础医学院主管教学的老师们,向所有参加此次改革的基础与临床的老师、教学管理人员和其它所有相关党政管理人员以及为学生提供良好的生活条件,服务学生、保障学生安全的所有北医员工表示衷心的感谢。      

大学的工作千头万绪,最核心、最根本、影响最长远的仍然是人才培养。北大医学部的学子与校本部一样是中国最好的学子,他们的健康成长就是我们工作的价值与意义。      

二、关于科研工作      

今年北医在经费申请和文章发表上的成就仍然非常令人骄傲。具体数字已总结在报告中。09年最突出的成绩是全年获得4973项目,难度很大。另外有多篇论文在国际顶级杂志发表,第一医院丁洁等人的研究被《New England Journal of Medicine》刊用;基础医学院尚永丰实验室的研究成果在《CELL》发表;基础医学院尹长城研究团队在《PNAS》发表研究成果;药学院焦宁课题组在《德国应用化学》发表论文;肿瘤学院王洁课题组及解云涛的研究成果分别在国际肿瘤权威杂志《J. Clinical Oncology》发表;人民医院黎晓新等人的研究成果被现今眼科杂志中影响因子最高的杂志《Ophthalmology》刊用;公共教学部胡佩诚和高嵩等在《Behavioural Brain Research》杂志发表研究报告等,体现了教师们的水平和努力。                        

除了医学部及各二级科研管理部门在项目申请、成果申报、总结评估中越来越以教师为本,积极组织和协调取得了工作成绩。有三个项目突出体现了科研管理工作的进步。      

第一是北医临床研究所的成立。经过近一年的筹备,北医成立了以临床实践的具体问题为对象的研究机构,即临床研究所。该研究所是一个跨院系的合作研究平台。其宗旨是推动北京大学临床研究的发展,提高临床研究水平,为国家培养临床研究专业技术人才,提升我国临床研究的创新能力。研究所的发展目标是加强临床与基础的结合,加强医学部与国际知名院校、企业的合作,有效整合医学部的临床研究资源,创建一个专门从事临床研究的教学、科研、服务、培训和组织协调中心。一年来,已初步建立起一支团结奋进、具有较高水平又充满年轻活力的学术团队;与国内外相关的政府机构、著名大学和学术研究机构及企业发展建立了良好的合作关系;针对我校的临床研究需求,迅速在科学支撑和教育培训两大方面开展工作并发挥作用。例如,成功举办了首届“国际创新药物研发与管理高级课程”,得到了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有关领导的高度肯定和赞扬。积极支持北医三院、一院和医科院肿瘤医院申请的“国家科技部创新药物研究开发技术平台建设”项目已获得批准。组织参加了科技部和中华医学会关于发展我国临床研究的战略报告的讨论和起草工作。与澳大利亚乔治国际卫生研究院及美国Duke大学等国际相关研究机构的大型合作项目获得了美国NIH的资助。与荷兰Erasmus大学、美国Michigan大学的合作已初步达成意向。与北京市共建临床研究所的计划得到了北京市领导的首肯。明年,配合985三期的实施,一批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临床研究项目将在北京大学临床研究所及各附属医院启动。在此我们希望更多的临床医生关注临床研究,充分利用自己手中的资源,从易到难潜心积累,争取为临床诊疗实践提供更多的证据、标准、指南,以此推动医学发展,建立临床权威性。这是生命科学研究所不能取代的重要研究内容,也是我们大学医院学术型医学人才的责任。              

第二个是创新药物平台。2009年,医学部紧紧抓住国家“十一五”科技重大专项“重大新药创制”计划带来的机遇,针对传统优势、特点以及发展创新药物研发在体制、机制方面存在的瓶颈问题,构建了北京大学创新药物研究与开发平台。在原有工作的基础上,对研究人员、资源、目标方向进行了整合。          

这个项目的获得代表了我国科研工作投入的一种趋势,体现了国家对高校社会责任的要求。在这当中,如何协调调整方向,增加能力和竞争力,不但需要教师们的努力,也需要管理的改善、适应和加强。这几年北医在成果转化方面的工作突出的成效就是这种努力之一。面对国家任务和我们工作将很艰巨,我们必须积极协助药学院为主的团队在硬件、软件上给予最大可能的支持。      

第三是即将成立的“中国卫生发展研究中心”。经过近两年的调研、研讨、努力,目前我们已经争得国内外最知名的相关专家作为咨询委员会成员,招聘了领军学者,完成了空间改造和具体的规划。这个中心的成立得到了CMB的大力支持与实质性的帮助,这得益于北大医学教育在全国的地位,北医人在本领域早期的积累打下的基础,以及我们的决心和实际的支撑措施。我们希望这个机构通过研究成果和人才培养为社会提供更全面的服务和贡献,并强化北医在整个医学教育中得地位。        

总之,做为研究型的大学,医学部在稳步提高进步。      

三、关于医疗工作      

在新医改方案实施过程中,虽然基层医疗在恢复,但我们的医院并未出现诊疗量下降的现象。一是医院质量决定,百姓信任;二是医保的改善;三是优质医疗资源的稀缺和集中;四是人们对健康要求越来越高。因此,看病难不可能一下解决,一方面,我们深切理解医务人员的辛苦,同时我们要有充分思想准备,我们的医务工作还将在相当长的时间内超负荷生存。      

除了常规医疗服务,2009年,面对全球迅速蔓延的甲流疫情,医学部四所综合附属医院根据上级部门要求和甲流防控需要,设立发热门诊、落实隔离病房,共接诊64050例发热病人,承担了北京市大量的甲流救治工作。          

与此同时,积极承担了大量国家的公益性项目。承担卫生部支援西部地区农村卫生工作项目,承担北京市对口支援工作任务和建立东西部地区省际对口支援的任务。另外,各附属医院还完成了来自各个部委的任务或自身支援活动,如,第一医院专家医疗队赴山西武乡开展对口技术支援活动;人民医院专家参加卫生部医药卫生科技发展研究中心在山东举行的‘春耕计划’山东行”活动,在基层医院进行适宜技术培训及群众卫生健康知识教育,并在山东泰安等10个城市建立培训中心;第三医院骨科赴山西忻州开展关节置换手术,赴山东胶南人民医院讲学,重赴绵阳地震灾区指导学术活动;口腔医院按照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邀请及云南省提出的要求,为支持西部大开发,组织留学人员和回国专家赴云南文山壮族苗族自治州进行短期服务;肿瘤医院派出专家赴江苏南通瑞慈医院出诊并进行技术指导,为大兴区人民医院和顺义妇幼保健院培养人才并为那里的患者诊疗;第六医院对口支援胸科医院和青龙桥医院,专家定期到对口支援医院去讲课;首钢医院赴内蒙古开展对口支援活动等等。            

因此,今年我们的附属医院及医务工作者获得了众多的殊荣。      

目前虽然新的医改方案已经实施,但作为城市大医院性质的大学附属医院仍然面临诸多挑战,最主要的是:①在医院现行生存方式中,公益性补偿迟迟不到位。②过渡阶段社会保障体系不健全以及政策法规的不合理、不完善、不协调。③医保覆盖力度及医疗的收费与付费方式不尽合理。④长远的基层医疗恢复对病源的分流。⑤医院管理专业化的问题等等。最近我们刚刚开过医学部的医院管理总结会和一年一度的由医学部主办,附属医院院长参加的“中国卫生高层论坛”,受邀的政府主管官员、大学教授、学者和医院管理者共同的研讨,使大家对发展的方向、改革的艰辛有了更深刻的理解。韩校长除了对大家做了前瞻性的引导,也再次指出“安全和质量是医院的生命线”,因此,面对过渡阶段的挑战,我们应该始终以不变应万变:抓安全、抓质量、千方百计调动人才积极性、促进学科发展、前瞻判断、积极承担公益任务、参与改革、积极探索、放大医疗服务、主动与媒体沟通,加大宣传力度,主动加强医生人文精神,从医方主动改善医患关系。加强医院信息化进程,追求专业化的医院管理。让我们一起努力。        

四、人才和人事工作      

教师队伍,人才是我们发展的最核心的保障。近年来,医学部结合人才队伍现状和学科发展需求,有计划、有重点地引进了一批高层次人才,尤其2006年实施人才引进和支持计划以来,引进了一批优秀青年人才(共25人,其中教授14人,副教授11人),并加大了对青年人才的资助力度,目前他们在各自的领域做出了突出的成绩。如基础医学院 尚永丰教授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公共卫生学院王陇德院长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药物依赖研究所 陆林教授被教育部批准聘为第十批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口腔医院 柴洋教授被教育部批准聘为第十批长江学者讲座教授。基础医学院 罗光湘教授被教育部纳入“千人计划”,                 药学院 周德敏教授当选                   973首席科学家,基础医学院孔炜、郑乐民、葛青、药学院贾彦兴、叶敏5人入选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等等。2009年,我们以教育部海外高层次人才引进计划为契机,继续引进高层次人才,全年共纳入医学部人才引进计划4人(正高2人,副职2人),他们分别在基础、药学和口腔的教学、科研及管理岗位上,带动了所在学科的发展。                                                            

在积极引进高层次海外人才的同时,我们通过拓展教师出国进修学习的渠道和提供各种可能的国内深造机会,全面提升教师的整体水平,培养优秀中青年教师。如争取国家留学基金委全额资助公派留学项目,争取西山敬人奖学金、笹川医学奖学金项目、中华医学基金师资项目、青年骨干教师出国研修项目、校际交流项目及澳大利亚悉尼大学的儿科网络培训等项目提升教师的教学、科研能力和国际视野,这些项目是全医学部覆盖的。另外,我们对青年教师在职申请学位进行了更实事求是、有利于优秀青年教师发展的政策调整,鼓励有潜力的青年教师在职申请学位并消除他们的后顾之忧,加强了教师队伍梯队建设,优化了教师队伍结构。      

针对中青年教师岗位偏低的情况,医学部想方设法努力改善他们的待遇,近年来曾做了三次调整。2009年初经医学部研究,增加专项经费120万元/年,专门用于对中青年教职工的岗位进行调整。年底医学部又根据北京大学青年人才支持计划的精神:将40岁(含40岁)且具有副高(含副高)以下的中青年教职工50%纳入青年人才支持计划,连续支持三年,支持力度为每人9600/年,增加专项经费156.48万元/年,惠及163人。经过这两次调整,再加上继续执行的医学部优秀人才奖励计划和医学部青年人才奖励计划,中青年教职工的岗位津贴有了普遍提高,尤其是中青年业务骨干的待遇得到了改善,调动了中青年教师的工作积极性。同时,根据北京大学“ 985                             专项岗位津贴调整实施方案,本着“整体提高,突出两头”的精神,医学部对ABC岗和职员岗人员的岗位津贴进行了上调。另外,根据教育部文件精神,也提高了离休人员待遇。充分体现了优劳优酬的分配原则。                                

2009年,根据以往职称评审工作中出现的问题,结合医学部实际,在充分调研和广泛征求意见的基础上,经过两年认真慎重的准备,与时俱进地修订了《北京大学医学部专业技术职务评审聘任条例》,从20101月起执行。            

五、行政保障性工作      

1. 财务工作        

2009年,医学部围绕事业发展需要,积极筹措资金,加强预算管理,努力增收节支。        

首先,2009年医学部收入与支出情况是,总收入6.9亿。其中教育经费拨款2.1亿,科研经费拨款1.6亿,科研事业收入4996.23万元,其他经费拨款5165.29万元,教育事业收入1.5亿,其他收入6088.35万元。总支出为7.2亿。其中工资福利支出为1.2亿,商品和服务支出为3.3亿,对个人和家庭补助支出为1.4亿,其他资本性支出为1.26亿。                                  

面对医学部发展财力紧张的局面,我们积极筹措资金,加强预决算管理,保证收支平衡。由于国家985行动计划专项经费未拨款,一批重大科研项目经费未拨,影响了2009年的总收入,但是其他各项收入均有所增长,保证了学校预算收支平衡,保障了学校各项事业的顺利发展。特别是“学生浴室改造”、“公共卫生间改造”、“体育场看台改造”等一批修购专项经费的获得,极大改善了校园基础设施和学生生活环境。同时,我们进一步推进成本分担。启动了公共资源成本补偿改革,改变过去水电供暖等全部由学校负担的做法,逐步建立谁受益谁出资的办法,在节约资源的同时提高资金使用效益。          

在此基础上,我们完善各项管理制度,进一步规范财经行为。按照国家的有关规定,制定或修订了医学部相关管理规定。开展了“小金库专项治理”工作,力求消除医学部资金使用和管理的各种隐患,保证学校资金的安全。          

除此之外,我们加强国有资产管理力度。为贯彻落实财政部《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暂行办法》,进一步加强国有资产管理工作,逐步推动资产管理与财务管理、预算管理相结合的管理体制,不断提高国有资产使用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2. 后勤、基建与服务保障工作        

2009年,医学部的后勤保障工作及时安全高效,在校园基本建设、服务师生员工以及防控甲流等方面成绩显著。        

在医学部众多的基建项目中,较重要、难度最大的西北区建设和8、9、10号楼改造工程经过努力有较大进展,由李鹰主任专题报告。其它校园建设改造项目经过充分准备,积极争取资源,如期进展,风险防范和质量把关进一步规范。          

在服务保障工作方面,不断提高服务质量和满意度。      

防控甲流方面。有效防止了甲流在医学部的传播。确保了医学部教学生活秩序稳定,各项工作正常运转。        

3. 行政事务管理工作        

2009年,医学部的行政管理工作始终紧紧围绕医、教、研中心工作,坚持“以人为本”、为全体师生服务的理念,不断提升管理水平、提高管理效率、减降管理成本,在行政管理法治化建设、信息化建设和制度化建设等方面取得显著成效。        

在法治化建设方面,2009年,医学部制定、修改了一系列学校内部规范、制度、章程等文件。同时,根据医学部实际情况,聘用知名律师事务所(博景泓律师事务所)作为常年法律顾问,着力协助医学部解决复杂的涉诉问题,有效地维护学校利益,确保学校安全稳定。        

在信息化建设方面。升级了北医主页管理系统,进行了各单位网站的移植或改版;新建校内信息网站并实现了与各单位信息共享同步发布的功能。为进一步整合校内现有应用系统的资源,实现应用信息的广泛共享,规范了上网账号的使用,为实现数字化校园建设做好准备。视频会议室的建设已经启动。      

在制度化建设方面,2009年医学部建立、修订各项党政规章制度共计27项,调整、完善各类工作领导小组及委员会24个。进一步推广和执行《北京大学医学部视觉形象识别系统管理》及《管理办法》,并为此建立专项资金,更换了一批不符合规范的标识,建立比较统一的形象标识。            

4.国内合作与产业工作        

2009年,医学部继续认真贯彻落实国家关于高校产业工作的相关政策精神,坚持<span style="FONT-FAMILY: 宋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