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大学常务副校长、医学部常务副主任柯杨在医学部第五届四次教代会上的讲话(口头发言要点)
一、教育教学及改革
医学教育的性质和北医的定位
医学教育是一个综合的教育体系。医学教育包括临床医学,口腔医学,公共卫生,护理,药学,检验、影像、康复、麻醉、眼视光等医技类学科,以及与医学相关的社科类学科和法医学等其它类学科。这有别于国外医学教育所指的单纯临床医生的培养。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社会服务类型和水平的提高、医疗体制的理顺,尤其是人们对健康的需求日益高涨,等等这些因素都导致社会对各类懂医的相关人才从数量上和类型上的需求越来越大。而大医学背景下培养临床医生和各类相关的医学人才是北大医学教育的优势所在。医学教育综合性、完整性的保留是北大医学教育能够保持实力并与时俱进发展的保证。
医学教育属于高等专业教育。主要体现在以下几点:医学教育培养的人才职业定位明确,学生志愿与就业意向从报考入学时就已明确;教育中核心知识技术内容与职业能力直接相关;教育的实施强烈地依赖于实验、实习,而且实践基地——附属医院不同于工科的工厂——临床教师的主体是在医院。所有这些特征都说明医学教育属于职业教育或者说专业教育范畴,它与综合大学中的通识教育和有些就业领域宽泛的专业有着明显的不同,学生的性格特点也有较明显的区别。我们在教育的实施上必须承认它的特殊性,尊重它的规律。但这并不等于说医学教育就没有高等教育的一般属性。其中最重要的就是医学教育同样承担着“全人教育”的职能和责任。医学院校并入综合大学的目的之一,正是要加强医学生的人文素质培养及综合素质培养。实现这一目的,需要综合大学与医学院校的教育工作者根据其特殊性共同设计因材施教的有效途径。
医学教育的学科属性及基本思想方法。医学学科既不是理科也不是工科,还需要有很重要的社会科学思想方法以及人文精神的培养和教育。所以,医学是综合性非常强的专业。医学生的综合思维包括工科的解构认识对象、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理科的“无限细分”深入到分子研究其功能;社会科学中流行病和统计学等对病因和疗效的研究;以及社文“四课”即伦理、医史、交流学、心理等人文精神的素养。
上述医学教育具有的综合性、专业性、学科广泛性等特征,决定了医学教育的发展和定位。在对大医学背景下医学教育的特征深入理解的前提下,北医始终把坚持培养高档次学术骨干/领军人物和医学学术性、应用性人才;推动医学及医学相关知识的产出;引领医学教育、医疗体制改革;提供高质量医疗服务、促进研究成果转化作为办学的定位和教改的原则。
教育改革的依据及“顶层设计”
教改的动因。医学部近四年来进行的教育教学改革工作,经过了大量的讨论研究、论证、设计、总结、培训和不断地实施,2011年已经开始初见成效。但我们仍然需要自问和接受质疑的是:北医为什么需要教改?主要归因我认为有以下几个方面:中国经历了从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转变的过程,其中必然也涉及到医疗体制的方面。就职业而言,医疗及医学相关的职业岗位有了变化。有些过于集中,有些缺失,有些定位不清等等。在新的形势下,我们必须思考我们的教育是不是跟上了时代的节奏,是否符合社会的需求,是否符合整体促进健康而不单单是解除病痛的需求,以及是否符合新医疗模式——社会心理医疗模式——的需求。另外,在过去一百年间,全球范围内的知识爆炸包括医学技术的创新一直处于加速度状态,可以说,现在的医学知识和一个医生需要掌握的技术与过去有很大不同,我们也不可能在学校教育过程中把所有的知识都教给学生。我们必须教会学生自学的能力,医生是一个需要终生学习的职业这一理念已经越来越明确了;现在的教学手段也和过去有很大不同,现在的学生可以通过各种途径和办法获取系统的知识,如果我们仍然把学生集中在一起,老师还是照着书本讲述一遍,那么学生自己获取知识的能力、提问思考的能力、带着问题自学的能力都得不到培养,而这些能力恰恰都是影响他今后发展的主要因素;今天的患者对健康的要求和维权意识已经达到前所未有的高度,而社会改革过渡阶段所引发的种种问题又导致医患之间的不信任程度达到了历史最低水平。在医患双方专业知识绝对不对称的情况下,学生的交流能力,对待患者解读病情和治疗方案的能力是需要在教育中加强的。现在的学生所处的时代以及中国特色的独生子女的政策使他们获得的知识可能比过去多,可是他们的生活能力,对人性的理解却有所下降。他们的生活条件虽然提高了,但他们对他人的关爱却有所减少。而当前对职业的多元化的选择机会,又使得他们真正能够坚定意志做医生的信念容易动摇;还有就是在过去三十年的改革过程中,有些医学教育的改革也不一定都进行了很充分的论证,因此我们面对旧有问题的同时也面临一些新问题。
简言之,北医的教育教学改革是顺势而为。我们所处的时代,社会、政治、经济、文化都发生了巨变,必然冲击着我们原本依循的教学方式和方法,使得我们必须正视目前办学中存在的不足,并积极探索改革。如果不改,我们就会落后。虽然北医过去培养出很多优秀的人才,但是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改变,继续一成不变,不但自己做不到培养质量的提高,我们在国内外医学教育交流的平台上也会逐渐丧失话语权。面对新的挑战,百岁的北医必须顺应时代的发展,培养适合时代需求的一流医学人才。
北大医学部的教改规划与行动。近年来,医学部在以下几个方面主动实践,教改规划与行动已经取得实质性成果:第一,开展研究,建言政府;第二,根据国家需求、医学部情况,论证建立必要的新专业;第三,建立全科医学学科,培养师资并开发教材;第四,加强各类医学相关人才培养;第五,2008年开始启动了新途径教改;第六,用各种措施加强了综合素养培养;第七,建立基于器官系统的课程设置;第八,整合科学知识、职业精神,基础科学、临床教学、预防医学,校内教育、毕业后教育等各方面教育教学资源;第九,走国际化道路。
课程体系改革依据。针对我们目前存在的问题,医学部前期经过了深入思考和广泛调研,通过以下几个路径总结经验、探索方法、主动实践:我们借鉴了国内外各种行业组织和各种医学教学研讨会的经验;我们开展了国内外各种参观、接待、交流、培训;我们收集了国内外近20所名校课程以及各种学生评估、用人单位调研等。同时,我们也得到国际医学教育独立委员会成员及CMB的大力支持。
“全人教育”的实施,是我们与教改并行的一条线。思想政治课、大学通识教育、医学人文的加强、学生工作与教学的一体化、教师的培训和激励、基层实践及社工、科研能力的培养、改革评价体系等八个方面的素质培养,是我们这几年来实现全人教育的主要路径。全人教育既有知识的教授也有技能的培养,但是更多的是一个人的成长成熟以及价值观、理念、意识的熏陶,因此学生不能光靠书本知识,也不能仅靠学校的教育,更不可能单纯依靠大学教育来解决,这是一个人成长过程中贯穿终生的培养。全人教育一个很困难的地方,就是效果很难在短期内评估。因此我们不能急功近利,不能靠浮华的东西去影响学生,而是要按照教育的规律一步一步去做,要善于抓住这个阶段年轻人的特点,做出在大学阶段我们能够做出的最大努力。
本科教学改革的实施
以基础医学阶段教改为例。本轮教育教学改革是在新的教学理念下实施的,体现了从学校层面的宏观设计和战略构思。我们的理念是紧扣“扎实基础、服务临床”这一主题,让学生掌握基础医学学科的基本知识,培养学生基本的自主学习能力,注重基础医学知识与临床实践的结合,培养学生初步的科研思路并进行能力训练。简言之,就是以导论方式减少书本知识灌输,让学生掌握基本的、必须的知识;以案例讨论的方式培养学生终生学习、质疑、表达和合作能力。同时,器官系统的案例分析集合了临床专家、公共卫生专家、伦理专家和基础医学的专家共同研讨,使得学生可以接触到医学人文知识、伦理知识、预防医学知识,接触到临床诊断和治疗。同时通过早期的创新人才培养计划,让学生接触研究。这方面,基础医学院的教师团队进行了大量的工作,梳理了四百多门课程,和临床医院共同总结了大量的案例,目前已经开始在2009届的学生中实施,初见成效,师生反映很好。我们提出的理念基本在教改过程中得到贯彻。
研究生教育的改革
研究生教育的改革也是一个持续的过程,这几年研究生院也做得非常好,主要包括三个方面。第一,提高招生质量和生源质量,这是研究生教育最关键的问题。通过招生类型的扩展和结构调整,吸纳优质生源、保证生源质量,加强研究生招生复试工作等方面的努力,生源质量有所改善。第二,将医学部研究生导师的培训进行制度化、规范化建设。修订医学部研究生导师上岗条件,强调导师的动态管理,强化了导师的岗位责任制。第三,研究生课程体系的改革。以研究生的职业生涯与终身发展为着眼点,注重培养研究生的创造性思维、职业素养与人文精神,分阶段逐步推进,目前已初见成效。此次改革本着课程“层次分明,循序渐进,相互关联,避免重复”的原则,将现有课程拆分、优化、资源整合,同时新建所需课程。原则是尽量减少书本知识的传输,而是让研究生早期通过实践在导师/的培养下进行主动学习。这一改革在2011年已正式启动,并将带动各二级专业的课程体系改革。另外,在改革过程中,我们的研究生教育不断进行调查研究、改革调整、参与课题、建言政府,在同行中发挥了重要的引领示范作用。
继续教育
2011年,在继续教育处和医学部各专业老师的努力下,继续教育工作在以下三个方面取得成绩。第一,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工作。参与卫生部和北京市关于建立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制度/全科医师培养及其相关配套文件的讨论和修订工作;承担北京市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中800余人的公共课程教学任务;组织医学部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第二阶段资格审核及考试工作;初步建立住院医师培训网络平台。第二,其它各类培训工作。接受各类国内访问学者、学科骨干;举办国家级和北京市市级项目733项;开展校内培训项目669项;承担北京市及其他卫生局学科骨干公共课任务;进一步完善继续教育网络平台升级工作。第三,作为组长单位,组织4所高校联合进行了《高等学校继续医学教育现状与发展战略研究》研究工作。
网络教育
医学部远程教育也在求新求变中继续发展。2011年招生6000余人,在校学生人数达18000余人。2011年,我们还针对远程课程体系存在的问题和不足进行了改革与创新,建立以岗位需求为基础的课程体系设置方案,并在应用心理学专业开始实施。另外,在原有的护理学,药学,医学信息管理,卫生事业管理四个专业基础上,新开应用心理学专业并实现招生。因为我们对质量的坚守和创新进取,网络教育扩展了北医的教育覆盖面,也为学校提供了资金回报。
北大医学教育的“示范引领”作用
近年来,北医在医学教育中真正发挥了“引领示范”,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由于本科教改的有效实施,北医日益成为区域、国际交流、联合培训中的主角。先后有5个医学院校登门学习交流,受邀到8个医学院校传授经验,应邀在医学教育会议上进行15场次的主题报告。
2.北医在以下学会承担了主要任务并很好履行了职责。包括:全国医学专业学位教育指导委员会,中国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学会医药科工作委员会,中华医学会医学教育学会,中国高等教育学会医学教育专业委员会,教育部临床医学专业认证工作委员会,教育部高等学校基础医学专业与课程教学指导委员会等,以上学会(机构)或是将秘书处设在北医,或是由北医承担其重要任务。过去几年,通过给政府建言献策,北医发挥了行业领军作用。例如,(1)建议教育部开展临床医学专业学位《全科医学领域》和《临床病理学领域》研究生培养的建议,获得批复;(2)协调卫生部同意和规范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参加《执业医师资格考试》及《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合格考试》使全国医学生执业考试问题得到解决;(3)协助起草《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教育部、卫生部关于做好临床医学(全科医学领域)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工作的几点意见》;(4)受学位办委托,主持开展全国2012年硕士研究生的招生和培养工作;(5)参与卫生部关于进一步深化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工作的意见;(6)参与北京市卫生局研讨在北京市全面开展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工作的意见;(7)参与《国务院关于建立全科医生制度的指导意见》的出台;参与出席“全国医学教育工作会议”领导的发言稿撰写等。
3.北医承担的教育改革研究项目包括政府下达的任务(教育部及国务院学位办)、行业学会组织的、国际相关机构召集的以及我们自己主动研究的项目。很多研究结果得以发表,受到重视和认同,也指导了我们自己的改革。
4.围绕教改,我们还主持召开国家级的各类研讨会。继2010年承办“中英全科医学论坛”,2011年我们又成功举办了“北京大学全科医学学科建设国际研讨会”,主办3次中国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学会全国医药科工作委员会年会,公共卫生硕士学位考试科目改革会议3次,有关招生及相关一级学科的专题研讨会2次,全国医药学研究生学科专业目录设置和修订专题研讨会3次。
面临的挑战和任务
虽然我们在教改方面取得了一些成就,但是我们必须清醒地意识到所面临的困难和挑战。要在浮躁的社会中继续执着于对医学教育的坚守,继续按照国家对医学教育的要求主动承担责任。面对教育全球化的压力,我们要拿出积极的应对措施;面对兄弟院校的进步,我们要提高自身的办学质量,增强竞争力;同时要继续巩固完善教改成果,加强临床专业实践阶段教改的推力,尽快全面启动其它专业的教改工作,深入加强研究及管理。
二、科研工作
北医的科研发展策略主要围绕以下几点:提供自由探索宽松环境,促进基础研究;着力投入应用研发;重点促进交叉学科的融合和发展;重点加强临床研究和政策研究。
北医的科研工作近年来发展态势良好,我们始终秉承强基础、抓增量、促交叉的原则,使得各方面工作稳步推进。在基础医学学科提高质量的同时,强调交叉学科的融合;新药大平台呈现出良好的发展态势;北京大学临床研究所、北京大学中国卫生发展研究中心、北京大学医学信息学中心等机构先后成立,成为北医抓增量的重要组成部分。医学内部、医学与其它学科的交叉,也是我们近年来学科发展的着力点。同时,强调以人为本,通过人才队伍建设实现目标,也是科研工作发展的重要保障。
2011年,以医学部职工为主要申请人共获批各类纵向科研项目(课题)494项,批准经费超过5.3亿元。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共申请819项,获批274项。
2011年,医学部共发表论文3875篇,其中以医学部为主要作者发表的SCI论文890篇。一批基础与临床领域高水平的论文在国际知名期刊发表。2006年至2011年,我们的临床研究成果增加较快,发表临床随机试验论文111篇,临床试验论文320篇。
去年我们组织召开北京大学纳米医学高峰论坛暨PKU-GT-EMORY纳米医学联合研究院成立筹备会,生物医学交叉学科发展十年成果展开幕式,组织召开北京大学生物医学交叉学科发展系列研讨会、多学科交叉专题研讨会,搭建了各学科专家的交流平台;组织北京大学前沿交叉学科研究院、生物医学跨学科研究中心学术交流讲座7讲;完成医学部-工学院生物医学交叉研究项目7个项目的项目立项等相关工作。
成果转化方面,我们与北京市“京卫医药科技集团有限公司”签订肝癌疫苗转让协议,签约资金1.2亿元;连续第八年无任何知识产权合同纠纷;获得科技部颁发的“国家技术转移示范机构”等殊荣。2004-2011年,医学部技术转移工作持续推进,科研合同签约数从2004年的9个到2011年的400多个,科研合同签约资金从2004年的630万到2011年的19800万,专利申请及授权数从2004年的34/19到2011年的85/57个。
北医科研工作今后面临的挑战和任务主要体现在几个方面:有限科技资源与无限事业发展的矛盾;空间不足成为制约科技发展的主要瓶颈;临床研究的现状不能满足转化医学强势发展的需要以及交叉学科发展缓慢等。同时,也有很多好的机遇需要我们去好好把握,比如:临床药理研究的巨大需求;卫生部行业公益项目,基金委对临床人群研究的关注度;以及教育部“2011”计划等,是我们特别需要从管理角度关注、扶持、协调和促进的。而潜心研究,摒弃急功近利也始终是我们需要坚持的。
三、医院发展与管理
过去一年,我们的医院又高质量地完成了大量医疗任务,反映出医院的工作量与质。2011年,北医各所属医院门诊总人次共计1100多万,急诊总人次近86万,出院总人次近27万。在住院床位数减少了50张床的情况下,各医院门诊量、入院人数、手术人数均继续增加,总诊疗人数较2010年增加了128.2万人次。平均住院日进一步缩短。
2011年,我们的医院积极参与政府各种医改试点工作,主动参与改善医疗质量的各种活动,获得各种奖励和殊荣。北医在重点学科评审方面成绩显著,两年共有32个学科进入卫生部评审的重点。
我们仍然面临医院改革的挑战。虽然国家尚未出台对公立医院明确的改革方案,但有些必然的趋势我们应该认识并主动做迎接改革的准备工作。
首先我们应该对前途充满信心。因为优质医疗资源依然匮乏,健康和医疗的需求非常大,而且越来越大;第二,国家正在构建的分层分类分化的三级网络的恢复,虽然还有待时日,将最终使得大量的医疗回归基层;第三,以DRGs为主流的多元付费机制改革是去除以药养医的前提,也是公立医院改革的众多问题中的核心问题。不论国家怎样强调公益性,国家不可能重新将医院“包起来”,医院必须找到合理的生存之道;第四,因此,“精细化”的成本核算、绩效评估和管理是医院管理改善的“正途”;第五,信息化程度持续性的改善是必然的;第六,有关解放医护劳动的政策将会不断探索,也将会因民营机构的建立形成对人才的竞争;第七,医护人员主动改善服务环境、氛围、态度等系列措施,是提高医疗工作满意度的有力手段,同时是“低成本”简单易行的改善医患关系之措施;第八,医疗周边健康产业的需求值得关注。
面对发展趋势,面对挑战,我们的对策主要应结合国家医改需求,要增强信心,坚定信念;审时度势,战略眼光;顺应趋势,前瞻准备;积极探索,总结建言;坚守“底线”保质量保安全。我们要齐心协力积极主动。虽然学校并不管医院的运行,但是对于那些“可管可不管”的内容,我们还将努力发挥大学的作用,协调关系,争取资源,帮助培训,促进质量改善,继续协助大家做一些实际的工作。
四、人才人事工作
学校对于人才的基本策略是:学校自有经费最大限度保证人员费用;努力争取资源用于改善待遇及特殊政策;不同学科人才分别对待,实事求是不搞一刀切;“高薪流动”,合同管理;向青年教师倾斜;充分利用国家政策和大学政策制定符合医学部发展的政策。
近年来,医学部主要的人才计划主要有两个层次,一是国家层面的,包括千人计划、长江学者等;二是学校层面的,近年来医学部根据自身特点出台了多项人才政策,主要包括2006年的《北京大学医学部人才引进和支持计划实施方案》,2008年的《北京大学医学部优秀人才奖励计划》、《北京大学医学部青年学者奖励计划》、《北京大学医学部淑范讲座教授奖励基金》等,以及2010年的《北京大学医学部优秀青年人才引进支持计划实施方案》(百人计划)、《北京大学医学部博士后研究人员激励计划》,2012年的《北京大学医学部优秀人才奖励计划》等。
自2006年人才计划实施以来,我们共引进83人(医学部本部35人)。3人入选千人计划长期项目,1人入选千人计划短期项目,1人入选青年千人计划。千人计划(长期)的主要政策是:国家给予100万支持,享受医学部的年薪,同时配套相应启动经费和公寓房;纳入2006年“人才计划”的政策主要包括:启动经费30—200万,提供人才流动公寓,累积启动经费共2000万;2010年的百人计划目前已批准10人纳入。“百人计划”的政策主要包括:启动经费20—150万、给予特别住房津贴、安家费,目前累积启动经费共630万。
优秀人才引进计划的主要政策包括以下几个方面:副高以上,启动经费是30-200万元,提供人才流动公寓;优秀青年人才引进计划中的特聘研究员,启动经费是20-150万元;国家级青年拔尖人才支持计划一般是要求35岁以下,启动经费120-240万元;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要求是40岁以下,科研经费50万元;还设立了医学部新教师科研启动基金;另外还有优秀人才激励计划和医学部青年学者支持等。我们希望通过医学部的自有资金激励优秀教师。经过认真评估的人才计划,过去几年发挥了很好的作用。
青年人才倾斜措施
学校在对青年教师倾斜方面做了几次政策调整,近年来,部分青年教师岗位津贴调整,待遇逐步提高。青年教师除了参加历次教师津贴的整体调整,医学部对C岗B岗的津贴额度自2006年以来进行了三次调整,提高了青年教师的收入。
在青年教师培养方面,公派出国项目和政策也在不断扩展,项目情况包括国家留学资金全额资助、专项资助、青年骨干教师1:1配套、CMB项目、欧亚太平洋学术联盟、“笹川医学奖学金”、法中科学及应用基金会、“郑裕彤奖助金”等;校际交流项目包括北大本部与11个国家、26所学校和科研机构的交流项目;以及医学部与杜克大学等的交流项目、医学部及各二级单位资助、留学机构资助等。同时,医学部还先后出台相应的支持政策,单位公派出国可以享受停薪但保留岗位工资、薪级工资、保险、公积金、住房补贴等待遇。2006年至今,总计470余人通过各种项目和支持出国深造。医院在这方面的支持力度也很大,政策方面包括出国留学专项基金、优秀留学回国人员科研启动基金、院种子基金、中青年骨干基金、院临床重点项目基金、“院长基金”、“人才攀登计划”等,同时医院也拿出了很多经费,支持骨干出国深造。在职攻读学位医学部也有相应政策支持,比如保留其职务职位,让大家能够安心的深造。2006年以来,共有410人在职攻读学位,其中硕士175人,博士235人。医学部的相关人才支持政策很好地支持了青年骨干的发展。
需要说明的是,近年来医学部的确也出现一些人才流动的现象,但分析表明:“流失”与引进基本持平;流失者中的绝大多数均曾在学校提供的平台上发挥出了自己的能量,并获得了各种荣誉。
人才方面的挑战及对策
目前我们在人才工作上面临的主要挑战在于资源不够,对人才的吸引力和竞争力尚待提高;高端人才缺乏;团队的引进和有些学科人才匮乏的现象没有得到有效解决;另外,产出和效益的把握,以及我们的评估考核体系也需要不断加强。对此,我们总的发展思路是:利用政策、挖掘资源;做好引进和使用,高层人才和团队的政策和管理工作;引入一些国际化的评价;把握好学科间的平衡;注重青年人才的继续培养支持,保证可持续发展;营造良好的人才成长环境、千方百计想办法解决人才后顾之忧。
五、国际交流与合作
近年来,北医国际合作的基本策略是:通过改革实现教育的国际化水平;积极建立实质性的科研合作(教师及研究生层面);积极加强学生互换;积极寻求争取国际资源。
2011年,医学部层面共签署7项合作交流协议,分别是与加拿大哥伦比亚大学医学院、韩国延世大学医学院、荷兰Erasmus大学医学中心、台湾大学医学院、沙特阿拉伯卡西姆大学、香港大学李嘉诚医学院、澳大利亚Griffith大学医学部。2012年初,北京大学、台湾大学、香港大学、澳门大学共建中华创新药物联合研究中心合作协议书和北京大学医学部与海伯尼亚学院合作备忘录也先后签署。
近年,北医和密歇根大学新的合作模式的建立,是国际合作方面的主动创新。这是医学部第一个由教授、学者主导,行政管理深入参与的成功的科研合作;是起始于科学家之间的共同兴趣和意愿,在校方支持下的有目的,有重点,有步骤的团队合作模式;双方从学校层面建立了有效的监督管理架构:双方成立了研究所“董事会”和“执行委员会”,有效地对研究所进行监管和提供决策,由国际合作处、科研处和北京大学临床研究所共同成立了“联合研究所”的联合项目管理办公室,在学校层面上为合作项目设立了三个核心支撑平台。目前该合作项目进展良好。
在学生交流方面我们的进步最大。派出的学生从最初的5人发展到2011年的45人(2012年将超过70人),接收的学生从最初的5人到2011年的18人(2012年将达40人左右);交流院校和机构从最初1所增加到2011年的9所(2012年将超过18所),合作学校水准不断提高;交流的学科范围从最早的临床医学扩展到基础医学、护理、药学、临床检验和公共卫生等领域。为此我们争取到的捐款发挥了重要作用。初步的总结显示学生们收获很大,反映非常好。
在争取国际资源方面,2006年以来,CMB将资助重点集中到卫生政策与体系科学(Health Policy and System Sciences, HPSS)、医学教育、西部农村卫生网络和控烟项目的研究与发展。除西部农村卫生网络外,其余的项目我们均获资助,资助总额超过600万美金,合人民币近3800万,所获CMB资助位居中国医学院校之首。
国际合作今后需沿着已有的方向继续努力。
六、行政管理
医学部行政管理工作紧密围绕医、教、研中心工作,科学管理,积极创新,服务师生,不断提升管理水平、提高工作效率。
在财务工作方面,2011年医学部总收入127360.39万元,与2010年相比增长了1083.46万元。收入增加的主要原因是:国家教育经费投入增加;985三期于2010年正式启动;科研经费大幅度增加以及办学能力和筹款能力逐年提高。多年来我们的财务部门将医学部的钱管得很好,使我们在任何一次上级给政策时都能在我们有限财力状况下给大家提高待遇,在我们需要改善环境时能争取或拿出修购经费,使我们校园越来越漂亮。
我们的筹款工作思路围绕拓宽范围、建立机构、常规投入,不断完善并维护实施“北医、北大教育基金会、捐赠人”的三方捐赠模式,不断拓展落实院系二级筹款体制,充分调动院系筹款的积极性等方面展开。2011年,校友及社会各界捐款共计近1700万元,我们争取到北大配比到位资金150万元,财政部配比资金370余万元,达到了历史最高。<span lang="EN-US" style="FONT-SIZE: 12pt; COLOR: blac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