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医学部师德先进个人 高占成
高占成,男,生于1963年5月,籍贯山西,中共党员,汉族,博士研究生学历,主任医师、教授、博士生导师。现任北京大学人民医院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科主任、基因组与精准医学检测技术北京市重点实验室主任、香港中文大学名誉教授、国际严重急性呼吸感染联盟(ISARIC)执行委员会委员。先后主持国家级、省部级课题十余项,文章发表于新英格兰、柳叶刀、英国医学杂志等国际一流期刊,共有SCI七十余篇及中文核心期刊近二百篇。作为国家863计划首席科学家,曾于2013年获得“中华预防医学会科学技术奖”二等奖、“中华医学科技奖”三等奖,2014年获得“中华医学科技奖”三等奖。2017年荣获全国卫生计生委2016-2017流行季H7N9防控工作先进个人、第八届“国家卫生计生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称号。
医者·师者·学者
“作为医生,带好徒弟,使其仁医仁术,做名良医,集处理常见、疑难和危重疾病能力于一身。作为老师,教好学生,使其德才兼备,成为社会栋梁,让我今后有为他们骄傲的机会和空间。作为学者,树好榜样,使其聪明精微,成为名家,把探究和解决临床科学问题作为终身追求。”这是高占成老师的为师育人理念,也是他一直奉行的准则。自工作以来,他尚德笃学、善教乐研,全身心投入课堂教学、临床带教及课改工作。承担八年制长学制教学课堂教学工作,主持北大医学部教改项目“长学制医学生临床科研能力培养模式初探”,提倡PBL教学改革,探索国内外联合培养等培养方式,努力为学生争取最大教学利益。与美国胸科协会联合建立PCCM专科医师培训计划,使北京大学人民医院呼吸专科医师培训与世界接轨,所培养学生曾在全国PCCM专科知识竞赛中获第一名。
自2002年底SARS始,先后参加我国H5N1、H9N2、H5N6、H7N9和H10N8禽流感及MERS等急性呼吸道传染病重大疫情和公共卫生事件,数十次奔赴疫区,主导多项临床救治、疫情管理和防控等工作;建立“全国人禽流感病例数据中心”,为探索人禽流感发生机制、疾病过程,提高我国人禽流感的临床救治率和疫情控制提供了大量实践和理论资料;代表我国参与WHO“H5N1、H1N1、流感、流感大流行、MERS”等国际临床管理及诊疗方案的编写。
在繁重的临床科研工作同时,高老师坚持每周一次的专科查房,推行“教学相长”,对学生倾囊相授;坚持在查房同时在患者床旁展开临床教学工作。在查房及教学工作中,高老师会亲自示范,向住院医师讲述为什么某个重要信息在最初没有问出来、查体的结果为什么开始不够精确、病例分析是哪里不够全面,随时矫正住院医生在问病史、查体、病历书写和临床操作中的错误并传授经验。查房时从发病机制、病理生理学基础、临床表现、诊断治疗讲到疾病预后,从治疗现状讲到国内外进展,每一次都使大家受益匪浅,极大地拓宽了大家的思路。很多参加过高老师查房的学生都说高老师就像一本“百科全书”,不仅告诉了你问题的答案,还让你发现别有洞天的精彩。在他的带动下,这些年来高老师所在的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首次诊断了许多例“孤儿肺病”(如肺淋巴管癌病、弥漫性肺淋巴管瘤病、肺泡蛋白沉积症、肺泡微石症、肺缩减综合征、IgG4相关性肺疾病、Castleman病、非郎格汉组织细胞增生症及肠出血性大肠杆菌感染O157:H7导致ST-HUS血栓性微血管病等),大大激发了年轻医师的临床兴趣,积极查阅临床相关文献,重视临床知识总结,提升临床综合能力。
科研上,他数十年如一日地坚持着两周一次的实验进度汇报,“科研无小事”,大到课题试验方向,小到实验记录,事无巨细,一一罗列存在问题并提出解决方案。在不断自我学习的同时也督促学生及时把握专业领域发展趋势。课题组在其带领下,成功研发微流控芯片,使病原学诊断所需时间由传统培养方法的72小时缩短至2小时,成功实现对病原微生物早期监测与预警;首先在国内开展呼吸道致病菌(包括金黄色葡萄球菌、肺炎杆菌、大肠杆菌、流感嗜血杆菌和肺炎球菌等)分子分型和全基因组分析,探讨我国呼吸道感染病原菌的分子流行病学现状、基因组学及其耐药特征和规律;首度提出社区获得性肺炎“微生物——宿主——预后”关联性分子分型诊断理念,联合宿主代谢组学及呼吸道微生态组学技术,结合临床,深入解析社区获得性肺炎的临床异质性,实现导向性精准医疗。
高老师教学的同时也注重不断归纳总结,先后出版了《呼吸内科(循证内科学丛书)》(北京科学技术出版社2010)、《呼吸科临床备忘录》(人民军医出版社,2013),并于2015年主持编写《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规划教材——呼吸与危重症医学分册》。出版《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胸廓、胸膜和纵隔疾病》、《肺栓塞》、《呼吸衰竭》等十余部科普著作(人民卫生出版社,2007-2015)。积极引入国外优秀专业教科书,主译《牛津临床呼吸病手册》(人民卫生出版社,2006)、在译《Fishman呼吸病学》等。
仁医·仁术·仁心
高占成老师不仅在专业知识方面造诣颇深,在医德医风方面也时刻保持着最高标准,影响着他的学生们。他不仅对患者身体上的疾患了如指掌,也密切关注患者的心理需求,常常患者在就诊后,不仅身体的病痛得以祛除,心理的焦虑也得以纾解。特需门诊诊室口常挤满了全国各地慕名而来的患者,面对加号的要求,高老师往往不惜牺牲自己的休息时间。对一些经济困难的患者,他还会特意嘱咐,下次来找他就诊挂个便宜的普通号就好。曾有一个花费二十几万块钱反复四处求医不见好转的“IgG4相关性疾病”患者,他不仅指导迅速做出正确的诊断和治疗,并在日后反复以此为例警醒大家:我们往往难以切身体会病人的痛苦,往往在漏诊误诊后以该疾病是罕见病或不典型病例安慰自己,但一个错误的诊断对患者影响之大是难以想象的,只有不断的提升自己,才能真正为患者带来有益的帮助。
桃李满天下·春晖遍四方
高占成老师业已培养研究生59名,其中博士研究生36人,硕士研究生23人。在读博士后1名、博士10名、硕士2名。教学方面成绩受到广大师生的认同,所参与完成的“精讲多练、加强考核、提高体格检查技能的优质达标率”教学项目曾获北京大学2001年教学成果一等奖。个人先后多次获得北京医科大学优秀教师、北京大学医学部优秀教师、北京大学医学部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优秀教师、北京大学医学部继续教育先进个人等称号,并于2016年荣获“北京大学十佳教师”。
在自身参与教学的同时,还带领团队积极参与教学工作,通过集体备课、讨论、反馈等形式不断提升呼吸内科教学质量,出色地完成大学本科系统内科、临床见习、临床实习教学、大内科继续教育和护理教学任务。积极探索北医8年长学制学生的“大家”成才之路,例如申请教育部基金与美国大学联合培养PhD,从事相关学科研究,使其回归后专业对口,学有所长。积极鼓励青年教师参与教学科研,近3年本科室承担北京市支持中央高校共建项目——青年英才计划资助1项,北京大学医学部教改课题4项,北京大学人民医院教改课题2项,发表教学文章1篇,青年教师参与研发的“血气分析监测考核指导模型”、“腹部穿刺考核指导模型”、“背部胸腔穿刺监测考核指导模型”获国家实用新型专利。呼吸内科教学团队荣获2015年度北京大学人民医院优秀教学团队奖,2016年度北京大学医学部师德先进集体奖。
从教三十年,高老师的学生在临床、科研、教学等方面均各有建树。临床方面,多位学生已成为各家医院呼吸科或危重症医学科科室主任或中坚力量,如:彭振丽任清华大学附属垂杨柳医院ICU主任、安树昌任北京华信医院呼吸科主任、陈济超任航天中心医院呼吸科主任、薛晓艳任航天中心医院ICU主任、田桂珍任陆军区总医院二六三临床部呼吸科主任等。他们不只工作在临床一线、治病救人,还兼任各家医学会呼吸病学分会、急诊医学分会的重要成员及临床杂志的审稿人、编委。科研方面,学生康禹现为中国科学院北京基因组研究所、中科院基因组科学与信息重点实验室副研究员,早期工作为开发基于病毒的基因治疗载体和用于肿瘤治疗的基因治疗药物,2010年开始微生物基因组研究,发现细菌基因组变异的分级式结构,提出细菌分步式进化理论,在细菌基因组重排研究领域提出基因组的框架结构,并在此基础上研发细菌基因组拼接软件。发表多篇基于基因组学的微生物感染诊断、流行病学等方面的文章。教学方面,学生邓锐现任北京大学研究生院医学部分院助理研究员,负责北京大学医学部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过程管理,承担多项中国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学会课题,发表多篇关于研究生教育文章并多次荣获优秀论文奖项。高老师的学生们还将高老师“心怀大爱”的精神发扬传承,徐钰、暴婧、李冉积极响应中组部、卫计委号召,先后赴西藏参加医疗人才援藏工作,为提高当地医疗水平做出重要贡献。
博观而约取·厚积而薄发
高老师用他的一言一行,生动的诠释了“为人师表”的含义。“厚道坚卓”,是高老师对自己的要求,也是给他的学生们的勉励。“厚”,取“做人厚道、厚德载物、厚积薄发”之意;“道”,指“取之有道、身正心清”;“坚”,指“信念坚定、坚持不懈”;“卓”,指“优秀卓越、勇攀高峰”。他泼墨挥毫写的这四个字,被学生装裱起来,至今还挂在实验室的墙上,激励着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