楷模风范

首页» 楷模风范

2018年医学部师德先进个人 张莉娟

我热爱辅导员工作

——张莉娟自述

一、我的基本情况

姓名:张莉娟

性别:女

出生年月: 1970年10月出生

籍贯:江苏沭阳

政治面貌:中共党员

民族:汉族

学历:本科专业为英语教育,获得文学学士;硕士专业为高等教育学,研究方向为高等教育管理;目前在职攻读教育经济与管理博士学位,研究选题为医学生职业精神培育。

职称:副研究员(管理系列)

工作单位:医学部教育处医学预科办公室

行政职务:无

二、我做的一些事

我爱岗敬业,对辅导员工作情有独钟,自身政治素养过硬,具备较高的教育学心理学等专业理论素养。同时,我坚持积极探索,不断地在做中学,可谓“教学相长”。多维度多层次地花时间亲自调查研究“95后”“00后”大学生的共性特点,同时,针对自己的具体工作对象的特殊性——学习生活环境为北大本部、所学专业为医学、学程阶段为本科一年级,逐渐探索出自己的一套工作模式。

我酷爱学习。一是接受系统的有关教育管理及高等教育理念的系列课程和学术训练;二是,与工作实务相关的学生心理健康和危机干预、学业生涯规划和学生发展方面的系列培训。学习方式包括,一是自学——利用工作之余的零散时间,充实提升自己;二是接受系统培训或各级各类讲座和研讨会,比如,参加北大心理中心等机构举办的系列培训。

我对学生辅导员工作非常投入,我的脑子里几乎时时想着学生,心中时时装着学生。寒暑假,我带学生做“三早”系列探索;学期日常工作中,则远远超出医学部对辅导员“三进”的工作要求。我不但对学生——包括目前所带的17级6个班共200名学生,还有原来曾分别带过一个学期的14级和16级近200余名学生——都很熟悉,了解他们的方方面面;而且,对这些学生的家长也大都很熟悉,跟他们经常沟通,积极探索家校携手的共同育人的教育机制。为此,很多家长特别感动,其中一位家长在写给我的感谢信中感慨,“您的所作所为,感动了我们每一位家长,同时,我们家长也深受教育。”

是什么让家长如是说?举我的日常“三进”和寒暑假“三早”等工作为例。

(一)辅导员的“三进”——我的日常工作

这里的“三进”,指的是医学部学工系统所倡导的辅导员进宿舍、进班级和进课堂。其实,在医学部出台相关文件以前,我就一直以“三进”为主要的工作方式,深入学生之中,跟学生聊天谈心,与学生一起娱乐,跟学生一起开班会,跟学生一起听课,期中期末去考场全程督考……所以,我总是能及时获得学生学习生活的第一手信息,观察学生的所想所想,对学生的“三观”状态及影响因素掌握丰富的第一手资料。

1.进宿舍。我平均每周都会到学生宿舍去一两次。所有的学生过生日,我都会给学生买蛋糕,送礼物。蛋糕大都出自“烘达兄弟”,这家位于北大南门外的蛋糕房,是我的“御用”蛋糕店,我每隔一段时间就会在会员卡里充上一两千块钱,这里的师傅都认识我和我的六个班的生活委员。一位家长曾调侃说,她也要到北大南门开一间蛋糕店,张老师每个月都有10来个学生过生日,这个生意是铁打不陪的。我的礼物一般包括两项,我精选的一本书,还有我爱人题写的一幅字,我会装在专用的大信封里,温馨又美的专用信封。很多时候,学生的生日会是个小party,生活委员提前预定好宿舍的地下活动室,我出钱帮孩子们预定晚餐和零食水果,来自本班的,有时还有兄弟班的,大伙围成一圈,共唱生日祝福歌,见证小寿星许愿,然后,一边吃一边聊,先是“表扬轰炸”——我提议的,所有同学对寿星的赞美;然后,有课的同学去上课,没课的同学可以继续聊,若是遇上周末,还可以继续玩“狼人杀”“真心话大冒险”,当然,也有画风突转的时候,我开始跟同学们讨论班级大事,或是聊起了某个专题……

我进宿舍不仅仅是给学生过生日,还有经常性的走访。比如,或是带上好吃的,探望生病的同学;或是装作“顺便”看看,其实是为了提醒那些卫生状况糟糕的懒人宿舍;或是突然袭击,去看有没有躲在宿舍,若是翘课打游戏,或许就会被我抓个现行,还有睡懒觉的,我一定会揪他们的耳朵,让他们哭笑不得。我一直标榜我不担心学生讨厌,我告诉我的学生们,无论你怎么反感怎么讨厌,对不起哈,我都要打扰你。我估计,孩子们不会真的讨厌我的,否则,怎么会有那么多孩子背后称呼我为“张妈妈”呢。

2.进班级。我进班级的方式很多,比如主题多元,形式多样的班际交流交流分享会,平均每个月举办2-3次,目的是增加彼此认同,建立集体概念,“灌输”我的所谓班级发展理念和学生成长的情感态度价值观。我的理念是什么呢,曰合作与分享,曰分工与轮值,曰班级共同体,曰温情与敬意。从2014级开始,我尝试在班级建设中,推行“大部制+执行班长轮值制”,让每个同学都参与班级工作,至少加入班级的其中一个班组,在享受他人服务的同时,也为集体和他人提供自己的贡献。我认为,轮值制度所关涉的是成长锻练的公平机会,分享概念中则包涵团队认同和彼此欣赏。

3.进课堂。除了通选课和全校公共课,医预同学的很多专业必修课,如,高数、普化、普物,普生……,我几乎一点都听不懂的,因为,我是医预720名师生中唯一的文科生。但这并不妨碍我进课堂,我会像模像样地坐在教室里,不仅仅是吓唬同学不敢翘课不敢迟到早退,我还观察课堂氛围,师生互动情况,课间跟任课老师了解更多学情考情,课后调查学生的听课效果。每逢考试,无论期中期末,无论是否有督考任务,我都会全程陪考陪监,还偷偷地拍下好多同学们答题思考时的千姿百态。

我的“三进”不仅仅是线下的面对面,零距离,还包括线上的互动交流,跟每个学生个体层面的、在不同群体的微信小群的、在全体班级成员工作群的、在六个班级200人共享大群,我几乎每天都在进宿舍、进班级、进课堂的状态中,无论周末节假日,还是寒暑假。

(二)辅导员的探索与尝试——我的寒暑假工作

    1、“三早”:理论指导下的继续探索

2014年8月,我从医学部人事处调到教育处预科办,终于得以从事一直梦寐以求的学生辅导员工作。我喜欢这个工作,希望自己不仅仅是“燃烧热情和激情”,还能理性理智地求索,在思考中进步,与学生和家长一起成长。期间,服从教育处统筹安排,曾一度离开一线辅导员的岗位,好在处领导善解人意,同意了我从事一线辅导员工作的请求。于是,2016年11月我又回到了预科办。带过两级医预新生之后,我愈加坚信我是真地热爱学工,对辅导员工作的思考由零星和感性,逐渐地向系统和理性转变中。对医预的教育教学,则一直在尝试参与式的行动研究,以“三早”为例,2018年度的这个寒假,我在以往的基础上,又进了一步。

我说的“三早”,是指面向医学大一新生,开展早接触科研、早接触临床、早接触社会的相关活动和启蒙。我本人一直坚信“三早”在医学生成长发展中的重要作用,我从2014年开始付诸行动,三年多来,坚持做一些尝试。这个寒假的探索性活动,相对更多一些,并有了更多的收获。

(1)早接触科研:寒假前我在6个班200名学生的共享群里,发布“班主任通告”,招募对科研有兴趣的同学,参加“早接触科研”之寒假启蒙。药学173班和临床175班分别轮值了相关的扫盲式宣讲活动,先后邀请到北大六院马燕桃大夫及其课题组成员、公卫学院贾光老师、药学院宋颂老师、医教所程化琴老师、北医三院眼科齐虹大夫及其团队成员,还有一些高年级学长,与同学们面对面,介绍什么是科研,如何做科研,本科生为什么要做科研等问题。参加宣讲活动的有80余名学生,其中有30多名学生分别报名参加了马燕桃大夫、三院齐虹大夫、公卫贾光老师等多个课题组,并利用寒假时间,参加文献检索培训、课题组会等科研启蒙活动。开学后,将有多名学生作为组长,组队申请医学部的“大创”。

(2)早接触社会:积极鼓励所有学生,利用寒假,走向社会,多方位多层面认识社会,体验国情民情,实地践行,争取成为真正的“懂社会”“懂中国”的引领未来的北大人。令人高兴的是,我的200名学生中,超过三分之二的同学响应号召,利用这个寒假有意识有计划地进行了体验和观察社会的活动,且有很多同学将自己的所见所闻形成感悟和思考,以书面形式分享至“6班共享群”。

其中,特别值得一提的是,药学173班张琦作为总领队的“关爱尘肺病人--健康中国微行动”社会实践团队,行程数千公里,赴江苏山东两省5市10个县区,走访相关医疗机构、深入尘肺病人家中、宣教6所中学,良好展现了北大医学生的社会责任和悲悯情怀,受众数千人。作为随队的指导老师之一,我全程参与了整个活动,再次体验了“早接触社会”对于低年级本科生的成长意义。具体介绍及相关思考,详见张琦团队的《医学预科2018寒假赴江苏山东社会实践总报告》。

(3)早接触临床:大力提倡所有医学生,特别是临床专业的同学,利用寒假时间通过多种方式走进医院,与医护人员零距离接触,亲身体验临床的诸多环节,并将所见所思,写成感受分享到六个班的共享群。

特别值得一提的有,临床175班周锐同学,对我所正在研究的“医师职业精神”课题非常感兴趣,决定利用寒假期间,对家乡吉林松原市的几所医院的一线临床医护人员进行面对面的调查和访谈,前后花了20多天的时间,完成了近万字的课题报告。另外,临床174班何睿哲、药学174班赵瑞阳等多名同学,将自己在医院做志愿者和跟随医生家长出诊查房等经历,变为宝贵的图片和文字资料,让所有的同窗分享。这些,对大一医学新生的专业教育和职业精神启蒙,都是正规的学校专业培养计划之外的有益补充。对此,我会总结经验,把这个隐形课堂坚持开展下去。

(4)理论探索。我的医学新生的“三早”实验,被北大教育学院朱红老师偶然得知,寒假前她跟我联系,建议我跟她一起做相关的课题研究。学生发展是朱老师的重要研究方向,在她的指导下,我研读了相关文献和专著,并结合自己的感性经验,对朱老师的测量问卷进行了修订。最近我打算对参加“三早”活动的同学进行比对测量,并争取做一个长期跟踪。

 2.六班寒假分享活动:更加多元及更深层次地了解自己的学生

(1)总体情况:倡议所有同学,从寒假第一天开始,在六班共享群内进行2-3次寒假生活分享,具体做法是按照学号,第一周由学号尾号为0、1和2的同学分享,第二周则轮到尾号为3-5,以此类推。这个寒假恰好6周,每班轮值一周,将一周内所有的分享内容,汇编成两期推送,并投票选出每周十佳分享。分享的内容和形式不限,可以推荐一本书、一部影视剧、一首诗或一首歌或一幅画,更欢迎分享自己正在做的实践活动,或自己原创的任何作品和劳动成果。

所有同学均参与了为期6周的寒假分享,目前正在进行最后的文集汇编的扫尾工作。分享的内容丰富多彩,共进行了12期分享汇编的微信推送,并评选了6次“十佳”分享。

寒假结束后,通过公开“招标”,由药学174班袁泉等同学组成项目负责制团队,对200名同学的寒假分享,进行总结汇编,形成电子版的总结汇编(全集)及精华版,并作为学期礼物赠送给所有家长。

另外,由药学172班刘凝丰等爱好科研的同学,在临床175班轮值推送时所做的诙谐版数据分析的基础上,进行更全面的“大数据分析”——通过寒假分享,我们所看到的什么什么,比如,同学们的所喜所好,所思所想,以及所谓三观。再比如,为什么有的同学对待这个分享非常非常认真,对自己的分享精挑细选,反复修改,而有的同学却相对随意,还有极个别的同学则是应付。

(2)意义和影响:

对我本人的意义:我们的分享活动,原则上是学生自愿参加,但结果是200名学生全部参加了。这对于班主任更加多元更加直观地了解这些出生于世纪交汇年代的孩子们的状态,非常有价值。他们在想什么,关注什么,他们最喜欢的内容和形式都有什么特点?同时,我会特别留意观察,那些小众的分享,以发现每个学生的特别之处,尤其是那些学业、人际和生活等方面存在适应困难,需要时常安慰和重点关注的学生,我会努力发现并放大其闪光点,并特别而尽量无痕地给予鼓励多加赞赏。孩子们多姿多彩的寒假分享,为我今后的个性辅导提供更多的“谈资”和切入点,也为撰写班主任学年鉴定提供更多的视角,以达成自己不写套话空话假话的“职业小目标”。另外,通过个人分享和班级轮值,我还发现了不少人才,这是我原来没有想到的意外收获。

对于学生教育的意义:增进学生们之间的相互了解,彼此欣赏,发现自我之外的每个人的特别,增强身份认同和集体归属感。另外,我通过回应分享、“班主任通告”等多种方式,提倡原创,鼓励读书,尤其是经典原著的阅读,这对医学生综合素质和人文素养的提升,会提供一些潜移默化的小影响。

影响:我发在朋友圈的系列推送--《6班寒假分享汇编》,每期点赞和点评数均在200以上。尤其是,这个活动得到了6个班180余名学生家长的关注和参与,他们的支持和鼓励,让我觉得这个活动更有意义。

另外,我们的这个活动影响了北大的其他班级,先后有预防172等班级开展了类似活动。同时,广西医科大学、泰山医学院等校外同行,看到我发在朋友圈的后,受到启发,号召自己的学生模仿了我们的活动。

      3、对特殊学生的关注:假期或许是个更好的时机

(1)关心住院就医的同学:离京之前带礼物去医院看望,与家长交流;在外地社会实践期间,多次电话或微信相关人员,沟通办理出院手续等事宜;春节前后,与该生及家长多次联系互动。

(2)对某些特殊的“问题”学生,给以更多的关注关爱。更多的联系他们,联系他们家长,找最大“公约数”,取得他们的信赖。对他们在共享群的分享,尤其是原创作品,给以特别的鼓励;对一些特别内向的同学,进行单独的微信沟通交流。

(3)对特别拔尖学生的特别指导,主要包括,“大创”课题申请的前期准备、社会实践的指导、“修双”建议、临床早接活动中的注意事项等。

另外,给每一个在寒假过生日的同学送祝福,并快递一本经典书目以“漂流书”的方式作为生日礼物。回应并帮助原来高年级学生的求助:例,为14级临床2班杨梦婷住院手术提供帮助,给14、15、16级多名同学的“大创”课题进行指导等。春节期间,给每一位发送新年祝福的孩子一一回复。

 

我做的事情,有的被家长知晓了,他们非常感动,寒假开学后,17级的部分家长瞒着我悄悄地建了小群,策划给我写了一封感谢信,并联合所有家长签名,送了一面锦旗给我。他们说,“张老师感动了每一位家长!”

这是对我最大的鞭策和鼓励。我会继续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