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大学医学部“抗疫之星”:第一医院 张杨
张杨,第一医院内分泌科副教授、副主任医师。
春节期间疫情初现,为了能减少上班途中坐地铁的暴露,她特意在节后安排从西二旗搬回距医院更近的小家。经过数日的整理、打扫,小家又变得整洁、温馨。安顿好的第4天下午院里发出的支援武汉的号召,她在科室内报了名,晚上就接到通知将于次晨随北大医院第三批援鄂医疗队赴汉支援。来不及想更多,匆匆收拾好行囊,给父母打了电话告知,妈妈刚听闻时有一瞬的愣住,但只叮嘱我保护好自己,平安归来,但还是听出了挂电话前的哽咽。挂了电话,她的眼泪也流了下来,又让父母担心了。老公笑言:看,刚搬回来几天还没捂热乎你就跑了,早知道不搬了,别担心,我和猫等着你回来。收拾妥当,夜已深,但却辗转反侧难以入眠,居然为即将上前线而莫名的兴奋。
2-7中午降落在武汉天河机场,半年前2019年的内分泌年会就在武汉召开,当时的机场人头攒动,周黑鸭店前的香味萦绕不断。但现在却可用空无一人来形容,如此的寂静勾起心中莫名的伤感,并第一次体会到所谓的逆行而至。经过感控防护、医疗等一系列培训,2-9晚就迎来了我的第一个夜班。
进入污染区病房前做准备时她还感到一阵紧张,但仍按规范步骤穿戴整齐,直到推开第4道门才终于进到了病房。进入后马上开始收新病人,她的班次一共收了8位患者,她问诊了3位。其中一位78岁的老奶奶武汉口音很重,问诊需要反复核对才能明白,问诊结束她出了一身汗,隔着护目镜和面屏却看到奶奶的笑脸,她连说谢谢你们。这一瞬我眼圈红了,自豪感和责任感油然而生,医务工作者的到来一定给他们带来了希望!她一定会认真负责的对待每一位病患,尽所能为他们缓解病痛。随着时间的推进,她的视野逐渐被水雾遮挡,都要快趴在墙上才能看清患者的吸氧浓度,整理收集的病历信息也要举到眼前左右调整,才能在留下水流的痕迹中看清字迹。回想刚才在病房穿梭的种种,她突然发现完全没觉的一丁点儿害怕,看似普通的病房和患者立刻将我带入了医者情境,脑中完全是帮助、安慰与治愈,而丝毫没有不敢进、不愿进、减少进病房的念头。6小时后小心的脱下层层隔离衣物,回到酒店摘下口罩看到压红的鼻梁和两片高原红才感觉到压痛和面颊的麻木,但却庆幸自己穿戴够紧,不负感控老师和家人的嘱托,保护好自己才是在一线顺利工作的前提。
为了更系统的诊治患者,她的班次做了调整,改为8小时一班以及长白班制,这样的班次无疑对患者更有利,但却对医护的体力、精力有了更高的要求。连续三日的白班从朝九至晚五,但实际不到八点就从酒店出发,晚上六点半才返回,十小时内不吃不喝实为一大挑战。但在班上却发现完全不用担心,因为根本忙到想不起来饿与渴。作为小组长,她每班都是第一个进入病房,会依次看过47位患者,询问症状变化、进行指氧监测,并对重症患者反复巡视、监控生命体征、调整呼吸机的参数,为患者扎血气、取鼻咽拭子的操作在层层手套、护目镜、面屏、头套的加持下也平添了许多的困难。在污染区病房对患者的诊治不比平常,无法直接看到病历、化验单、影像片子和开医嘱,都需要通过手机与清洁区的同事交流、沟通、确认,工作中要付出更多的时间和精力。下班后感觉就是一个乏字,甚至不想吃也不想喝。虽然刚回酒店的我很颓废,但会争取在最短的时间内会调整好状态迎接后面的班次,在我看来精气神儿不能丢,这是保持最佳工作状态、身体状态的关键。
作为内分泌科大夫,对于新型冠状病毒性肺炎的治疗我们难以起到核心作用。但她发现本病区收治的糖尿病患者比例能达到30%,而应用激素会进一步升高血糖,血糖不佳不利于感染控制。她主动向医疗核心组提出应对必要的患者加测糖化血红蛋白指标指导降糖方案,并积极联系药房引入基础胰岛素,为患者血糖控制创造条件。尽我专业所能,为新冠患者的诊治做好辅助工作。
20多天过去了,她负责的病区还在正常运转。“何时回去?”是家人、朋友最常问的问题,但她却从未问过。在此一日,要想的就是“常常去帮助,总是去安慰,有时去治愈”。她相信“阴霾终将散去,阳光依旧温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