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大学第三医院乔杰教授荣获“北京市先进工作者”称号
医术精湛 锐意创新
乔杰,主任医师,教授,博士生导师,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科技部生殖与发育重大专项首席科学家。现任北京大学第三医院院长,北京大学第三医院妇产科、生殖中心主任。兼任中华医学会生殖医学分会主任委员、北京医学会生殖医学分会主任委员、全球华人生殖医学会(ChSIG)主席。
乔杰同志从事医疗、教育及科研工作28年,始终满腔热忱地工作在临床一线,政治立场坚定、医德高尚、医疗技术精湛、是科技部生殖与发育重大专项第一位生殖医学临床首席科学家、生殖医学界首位“长江学者”、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中华医学会生殖医学分会主任委员。在繁重的医院管理和学术组织工作的同时,依然坚持白天出门诊做手术,晚上读文献、做科研,不断地刻苦钻研业务,潜心研究,对学生言传身教,是我国生殖医学基础与临床相结合、转化研究领域的开拓者。
政治信念坚定,医德医风高尚
乔杰同志有良好的思想政治素质,理想信念坚定,进取向上,坚持用严格的组织纪律观念要求自己、约束自己和激励自己,忠于职守、克己奉公,团结同志、诚恳待人、脚踏实地、忠于职守、勤奋工作。在工作中始终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的行事作风,坚持贯彻“科学发展观”,改进工作作风、思想觉悟和职业道德修养,不断提高自己的理论水平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作为一位医务人员,她始终践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坚持患者利益至上,视病人为亲人,时刻为患者着想,体现着医者的仁心大爱,是医疗领域共产党员的优秀代表,是践行当代医务人员核心价值观的时代楷模。
关心爱护病患,改进创新医疗技术
作为大陆第一例试管婴儿诞生地北京大学第三医院生殖医学的学科带头人,建成了世界诊疗规模最大的现代化生殖医学研究中心之一,在开展国际上各种最先进的辅助生殖技术治疗,为更多的不孕家庭带去了欢笑。目前年接诊患者50万人次以上、完成不孕症检查及治疗手术超过5万例、宫腹腔镜等微创技术手术7千余例。同时,建立了完整的社区和医院PCOS人群病例库,在国际上首先提出PCOS与慢性炎症的关系,国内首先开展经阴道注水腹腔镜卵巢打孔术;进行不孕病因及系统治疗研究,有效提高了临床妊娠率;对制约治疗成功率的关键问题宫内膜容受性开展系列研究,并对不孕症治疗手段的安全性进行研究,为安全治疗提供理论依据。她带领团队以生殖调控相关的基础研究和不孕症相关疾病的诊疗为核心,探讨人类胚胎及配子发育的分子机制,改进疑难病例助孕方法,提高助孕成功率,并探讨生育力保存方式与不孕症治疗安全性,为辅助生殖技术安全应用提供理论依据。
乔杰同志在治疗疾病的过程中,不仅考虑疾病本身,而且还从亲人、朋友的角度去关心病人。她对病人全心全意地关怀,加班加点地工作,无论是周末还是节假日,她都会把病人的疾病放在的第一位,急病人所急,想病人所想,为无数的患者解除了痛苦。2007年荣获了“北京市医德楷模”称号,2014年成为首都劳动奖章获得者。
率领团队构建以北京大学妇产科学系为核心的、覆盖全国的妇产科疾病临床协同研究网络体系,建成全国性社区常见女性生殖内分泌疾病病例库和全国育龄女性生殖健康现况监控示范基地;搭建了循证医学研究平台;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基础上起构建起在高水平产学研学术交流平台,搭建跨学科的转化医学和临床研究高端平台,并获批成为“国家妇产疾病临床医学研究中心”。
作为国家计生委“再生育项目”首席专家,积极参与了四川震后重建工作,前后三进四川灾区考察、培训基层医师,为失去孩子的灾区妇女再生育和政府政策的制定做出重要贡献;同时参与了卫生部辅助生殖技术及不孕症相关疾病诊疗常规的制定,及中国医药行业新物价的调研和制定等工作。
教书育人为本,言传身教为先
热衷于教书育人工作,多年来承担北大、北大医学部、北医三院等多专业、多层面教学及全国继续教育工作,授课内容包括妇产科学、生殖医学、不孕症等,授课对象包括医学本科生、研究生、全国各地的医学学科骨干和妇产科专业医生等。她认真备课,将医学基础理论与临床实践相结合,同时将医学人文融入教学内容,使学生既能获得专业知识,又能了解从医之道,受到了同学们的欢迎,曾多次获得北京市优秀教师奖、北京高校青年教师教学基本功大赛奖。
她对妇产科临床教学改革进行了一系列探索,改善教具,搜集国内外最新的教科书及光盘,利用多媒体教学课件讲解妇产科教学中的难点,变灌输式教学为启发式教学,让学生变被动为主动,增加了学习的兴趣,她制作的多媒体课件在北京市及北大医学部的教学比赛中获得评委一致好评;与新、老教师一起,为新时期妇产科临床教学改革探索新路做出了积极的贡献,发表多篇教学改革论文。作为全国精品课程“妇产科学”的主讲教师,社会反响良好。主编了我国首部生殖医学专业高等教育国家级规划教材《生殖工程学》,作为共同主编撰写教育部“十二五”普通高等教育本科国家级规划教材《妇产科学》(第3版)、全国高等学校医学研究生卫生部规划教材《妇产科学》(第2版)等10余部著作。
爱岗敬业,潜心研究,锐意进取
在应用辅助生殖技术(试管婴儿)帮助数万名不孕患者得到有效治疗的同时,以生殖调控相关的基础研究和不孕症相关疾病的诊疗为核心,在阐述人胚胎早期发育机制、将单细胞基因组测序技术应用于胚胎遗传学诊断、创建新型卵母细胞体外成熟体系和提高疑难不孕患者治疗成功率方面做出了重要贡献。
率领团队利用MALBAC这种单细胞基因组高通量测序技术对来自同一卵子供体的第一极体(PB1)、第二极体(PB2)以及卵子中的原核进行了测序并对比分析研究,进行植入前基因组筛查,从而精确、高效地选择正常的受精卵用于胚胎移植。《细胞》杂志、我国的新闻联播、英国的BBS电台等多家新闻媒体同步对这项研究进行了报道,获得国际同行的高度评价。目前,该研究团队利用卵极体或胚胎细胞,通过MALBAC扩增高通量测序技术,已经帮助有遗传疾病的两个家庭成功获得健康后代。研究成果被评为“2014中国科学十大进展”之一。
同时,利用微量细胞或单细胞DNA甲基化组测序技术在国际上首次解析了人类早期胚胎发育过程DNA甲基化调控网络,研究发现在受精之后,父母的表观遗传记忆都被大规模擦除,并且同一阶段的不同胚胎之间呈现强烈的异质性,还发现人类早期胚胎在植入前的发育过程中巧妙地在擦去表观遗传记忆和抑制转座子重复序列的转座活性之间取得了平衡。此项研究对于加深对人类早期胚胎发育表观遗传调控机制的认识、改进辅助生殖技术的安全性评估、以及促进临床上早期胚胎发育异常疑难病例的诊治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乔杰同志凝聚了一支年龄结构合理、临床与基础结合的高水平研究团队,建立了基础研究与临床研究结合的实验室,集生殖内分泌、干细胞等六大研究平台于一体,为多家科研单位提供服务的妇产科及生殖医学相关的标本库。为中国不孕症诊疗与预防体系的建立、推动全民生殖健康水平做出了重要贡献。作为第一作者或责任作者在《Nature》、《Lancet》《Cell》等国际著名期刊上发表百余篇SCI论文。
组织国际性、国家级继教项目,积极搭建教师专业成长的平台
作为中华医学会生殖医学分会及北京生殖医学分会主任委员,每年组织完成全国性学术年会和北京市学术会议,为全国和北京市生殖医学工作者提供前沿研究成果,扩展学术交流平台,参会人员逾千人,是国内最重要的培育临床研究领军人才、学科带头人和技术骨干的基地之一;并作为执行主席将世界高雄激素学会(AE-PCOS)国际学术年会首次带到中国,吸引了来自世界各地相关领域的的学者参会,推进了我国生殖医学的国际化进程。
作为教育部辅助生殖重点实验室主任、“创新团队发展计划”带头人,培养了一支基础与临床相结合的创新团队,已培养博士后、博士、硕士70余名、专科基地培训医生312名,其中10余人已成为中华生殖医学分会常委或地方医学会的主委、副主委,为全国和北京市培养了大批妇产科专业人才;培养一批年轻人才,实现研究队伍持续发展,包括“十二五”国家科技支撑计划负责人2人、863项目首席科学家、973项目课题负责人2人、北京市科技新星1人、北京市优秀人才1人、北京市青年教师教学大赛获奖者4人等,将我国首例试管婴儿诞生地北医三院生殖医学中心建设成为世界一流的生殖健康研究机构,搭建了从基层到国际的生殖健康合作研究网络平台。
乔杰同志在完成大量临床工作的同时,积极开展临床医学相关研究工作,并取得了突出的成绩,先后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2项、吴阶平-保罗?杨森医学药学奖(吴杨奖)及何梁何利科学与技术进步奖,为建立中国不孕症诊疗与预防体系、提高育龄人群生殖健康水平做出重要贡献,是一位优秀的妇产科临床专家和杰出的科学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