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体平台

抗震救灾专题报道之三

(一)

公共教学部职工积极踊跃向四川地震灾区捐款

20085月12日 1428分,四川省汶川县发生8.0地震。这场突如其来的灾难,给灾区的人民造成了巨大的损失和创伤,灾情震撼着公教部每个人的心灵,牵动着公教部每一位职工的心。

13日早晨7点多钟,在公教部工会还没有接到捐款通知的时候,公教部主任张大庆教授第一个将一个写有“赈灾捐款”的信封交到工会主席袁小平的手里,工会主席袁小平打开信封,看到里面装有1000元现金,这是袁小平老师收到的公教部的第一笔捐款。接着,公共教学部离休支部书记杨大伟也将八位老党员的爱心捐款交到公教部党委,表达他们对灾区人民的关心。公共教学部工会各系工会小组长、各系秘书和老师纷纷向部办公室询问捐款信息。河南中医学院徐江雁院长在公教部挂职,也积极参加捐款。原公共教学部副主任薛福林教授将1000元现金交到公教部。公教部收到的捐款中有在国外学习的张健老师、有丈夫(安金兵)带妻子捐款、有母亲(辛夷)带儿子捐款、还有在体育系做临时工的同志的捐款。他们怀着一方有难,八方支援的心情。帮助灾区同胞战胜灾害,帮助灾区人民渡过生活难关。截至 5月16日 ,公共教学部共收到第一批捐款:26100元。

自然灾害突如其来,无法阻挡。我们在突发灾害面前要有强大信心、勇气和爱心,这是我们战胜一切困难的保障。我们公共教学部全体教职员工愿贡献绵薄之力,与灾区的同胞同渡难关!让我们携手同心、众志成城,早日赢得抗震救灾的胜利!

   公共教学部工会

 

 

 

 

(二)

 

药物依赖所积极为四川受灾地区捐款

 

2008 512 日,一场突如其来的自然灾害震撼了中华大地,震撼了世界。四川汶川的大地震让数万条生命在瞬间消失,数十万群众生死未卜,近百万的群众无家可归。巨大的悲痛笼罩着全国人民的心头。在灾难来临的时候,我们的党和国家迅速作出了抗震救灾的部署,我们的国家领导人在几个小时之内就到了灾民面前,极短时间内,解放军赶过去了,医疗队赶过去了,大量的救灾物资运过去了,全国人民,乃至全世界人民的爱心与牵挂向雪片一样飞向了灾区。在灾难面前,人们除了悲痛,表露得更多的是团结一心,众志成城和血浓于水的亲情:一方有难八方支援,到处谱写着爱的颂歌。

   虽然我们远离灾区,但我们的心却与灾区人民紧密相连。在地震发生后,学校各级部门还未来得及动员,药物依赖研究所的许多老师就自发地为受灾地区捐款,有的老师通过红十字会捐款;有的老师在不同的地区多处捐款;研究所退休在家的老专家、老教授打来电话捐款;在国外的也打来越洋电话要求捐款,也有的老师看到灾区缺少AB型血,表示将无偿地为灾区人民献血。在短短的一天时间内,几十人的研究所,从学生到老师,从科研人员到临时工,全部奉献了自己的爱心,募集到善款近万元。这些钱对于整个灾区来说只是杯水车薪,却带去了全所员工的真情。

这场无情的灾难唤醒了我们心中对他人、对生命的热爱与关怀;天灾让我们看到了友爱和真情,天灾让举国上下团结一心。我们相信在党和政府的领导下,在全国人民的共同努力下,我们一定能够取得抗震救灾的最后的胜利。

祝福我们灾区的同胞平安!愿生者健康!死者安息!!盼望灾区人民振作精神早日重建家园!

                      药物依赖所

 

 

 

 (三)

 

基础医学院学生办公室致灾区同胞的一封信

 

亲爱的灾区同胞们:

2008512 那场意外的汶川地震灾难牵动着我们每一个人的心,举国悲痛。灾难发生后,老师、学生迅速组织了统计灾区同学受灾情况、捐钱、献血等支援活动。

基础医学院办公室于20075月被评为“北京大学学生资助工作先进单位”,并获得由北京大学下拨的2000元奖金。经办公室人员集体讨论,一致决定将奖金全部捐赠给灾区,期望我们的绵薄之力能帮助你们早日度过难关。

身为学生工作者,我们无法奔赴灾区一线,无法与你们站在一起共同去抗对余震、泥石流、山体滑坡,但我们的心一直与你们一起跳动;我们一直满噙着泪水看着那一行行令人心酸的文字,一幅幅惨烈的图片;我们也一直坚信在全国人民团结一心的努力下,经历过风雨的你们必将见到更为灿烂的天空;我们一直在默默地承诺用自己的实际行动为你们祈祷加油。我们有不少来自灾区的学生,也有不少心痛地想冲向第一线的同学,虽然我们深切地理解他们的感情,但我们更明白:而今,学生的安稳是给你们、给国家最大的鼓励与安慰,我们会尽一切努力做好学生的安抚与教育工作,请你们放心。

我们相信,只要我们同舟共济,众志成城,我们就一定会取得抗震救灾的最后胜利!衷心地祝愿你们顺利、平安!

                           

       北京大学基础医学院学生办公室

                                                                                                     2008.5.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