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科普

初学篆书一月有感

北京大学人民医院妇产科  陈 哲

从北医“杏林学苑”书法班4月12日开班,到今天5月11日,刚好一个月了。04-12、04-19、05-10三讲,加上05-06方老师的“循源”雅集,已经上了四次篆书课。昨晚莫老师留了作业,让大家课后找出练习的第一张作业和最近一张,对比一下,彼此交流一下感想。昨天是我第一次回北医上书法课,下课时我是最后一个走的,走在熟悉亲切的北医,走在清爽的夜风里,感觉特别好,感想特别多。

什么感觉呢?回家般的感觉,开心、温暖、踏实。这也是我初学篆书一个月来的感觉。

2011年从北医毕业,虽然就留在人民医院工作,但也不能常回北医校园了,和医学部老师们的交流机会不多。忙碌的临床一线工作,节奏越来越快,加班是常态,恨不能给自己加上个火箭助推器。偶然得知北医要开教职工兴趣班,试试看报了书法班,根本没想能写的多好,只希望能“静静心”,别在快节奏中乱了阵脚。但开始学习,才发现这真是个意外的大收获。

我是个没学过书法的“小白”,每一次写,不论好坏,能静心放松下来,那一段属于自己的小小时光真是开心。我不在医学部,每次回校园都开不进车、没有饭卡,对外说自己是北医人,但平日里回来感觉自己仅是个校友而已。这次报名非常顺利就被接纳了,能和学校的老师们一起学习,一月以来多位书友给我的帮助,让我觉得特别温暖,有了回自己家的归属感。学书从篆开始,圆浑饱满的字体、循序渐进的教法、正统循源的理念、每天群里的分享点评,都让我一点点意识到,这是个非常难得的学习交流机会,是个踏实求真的正道,不能简简单单就混混而已,我的心态一点点沉淀踏实下来。

所以,我特别感谢,老师让写一月小结,总结时必须好好感谢。

感谢有这个机会,静心学字,回校回家。

谢谢工会老师们给创造这个机会,@刘穗燕老师等辛苦筹划、协调把关。

谢谢方建勋老师、莫达勇老师,教授解惑、悉心指导。

谢谢班长@玉洁@宝树,谢谢@李婷帮助买各种东东,30的毛边纸、20的钢尺,真是白菜价好货啊,手动点赞!

谢谢谢广宽师兄,帮忙报名、带我入门,缺课时发来笔记、耐心给予指导(第一张作业上的圈就是他画的,以后还请多帮助啊!)。

还有在班里意外相聚的朋友,医学部的漂亮小姐姐@applemami、人民医院的帅哥@yizhanglee,平时没有机会碰面,这下有了新交流,都让我更加想克服工作事务的忙碌,回来上课。

还有群里帮忙联系上课场地的老师们、鼓励我说有进步的老师们……

特别感谢,是你们让我越来越喜欢、愿意坚持学下去。当初北医上学时不曾体会有多难得,如今有“杏林学苑”再回校,得好好珍惜。

  再回顾一下这个月的学习过程,总结以下三点感想:

一、发自内心的向往

做事情,得自己发自内心想做。班里的书友们都是有自己的本职工作的,大家都忙。因为临床工作,我前两次课都没上成,以后可能也难免会缺课。得自己想办法,要不然就越落越远、学不成了。我找了朋友中的“书法前辈”指导我,零起步也不怕被笑话;练习的时间少,加班手术做到半夜,困意全无,当放松也可以写一张字;几天才写一次,学的很慢,但写的怎样我也不会气馁。只要能写,就比不写强。(此处不是给自己写的少找借口……)

我从完全不懂书法、甚至不认识字,不是也开始写了吗?我照着字帖比划,不知道何处下笔,就在网上查笔顺。莫达勇老师第二讲时鼓励说,“要大胆写,不怕出丑”(此处感谢广宽师兄的笔记)。既然发自内心向往,还要有勇气,能坚持。

莫老师还说过,从发的作业中“多发现别人的优点”。手术间歇,看看大家的作业,也是个养眼养心的好内容,有了新娱乐。横平竖直、粗细均匀,逆锋起笔、回锋收笔,方得圆浑之气;中锋行笔,方可饱满有骨力。现在我写的少,但写写看看,偶尔一两个字似乎有点感觉了,其实也不知道是不是感觉的对啦,自己还是非常开心的。这样的乐趣,鼓励了自己,更加向往。

兴趣是老师,向往是动力。

二、是写字不是画字

看到字帖线条的平顺,看到起笔收笔处的圆满,之前练习时我特别用力地模仿。同时听说初学时不要求快,我正好慢慢的来,一个字写好久。昨天上课看到莫老师的动作,才意识到,我那不叫写字叫“画字”;才回味过来,方老师在循源雅集上讲的,“行笔速度快慢缓急”,“指腕肘臂配合发力”是什么意思。

是要“写字”,不是“画字”。我之前动作特别慢以求画的像,其实已经背离了写字的“正道”了。学写字,取其意,不是单纯学其形。要学运笔动作。我之前很怕哪一笔写的不圆,起笔收笔两头往回找补的很多。昨天看莫老师示范,逆锋起笔之后一气呵成,才是“写字”。

我想,这就像初学舞蹈,不是要追求腿抬得多高、腰下得多深,而是要去训练身体的感觉,去养成开绷直立的形态。初学时,若一味追求动作幅度,体态就变形变味了。虽然身体还做不到,意识可能更领先一步,但有了意识、有了向正确方向的追求,就可以在不断学习的过程中潜移默化的养成美感了。

莫老师昨天说,学习书法要注意观察老师手肘的运行,学习书写的动作、笔触的细节、笔毫的运行,才能学得前人的“精气神”。要品味老师的动作、再对比自己写作业时的动作,什么时候找到正确的动作,就有了进益。现在学的《庐山草堂记》,不必刻意求曲求弯,心中有弧度,有“线条的势”即可。

找到“写字”的正确道路,看来还真是“路漫漫其修远兮”,得“上下而求索”。

三、听老师的话

之前我在微信群里发作业,老师点评说让打格子,我还是没打。暗暗心想,叠格子不是一样嘛,我一次叠好几张,叠的要快的多。来上课才知道,打格子是好好准备的心境,是沉心静气的过程。才知道自己的投机取巧不是省时间,在仪式感中可以渐入佳境。

老师的话真不是白说的。少听一句话,就写错了方向,比如未通临;或者写出来粗细不均匀,是没有用肘、用臂运动,没听到老师说“不要压腕”。得好好听,照着做。循源雅集上,2018年秋季班的书友程丽纯也提到这一点,听老师的话非常重要。

老师的讲解,是多年经验的总结,好好照着做能事半功倍,事实已经证明,尤其对于我这初学者、还是非全职初学,特重要。老师的讲解,也是点亮方向的一盏灯,虽然好多话我还听不明白(老师们看到请不要郁闷),但奔着那个方向,多走一段我以后就明白了哈!

此时再翻笔记,看到方老师讲的:篆书笔法的“定与变”,秉持篆书“质朴本色,纯粹静穆”,“定中有变,变须有度”。看到莫老师讲的:书写时“澄心静气,沉着痛快”。心中有一丝小激动,内心向往,要去写字啦,说不定有一天我也能像老师讲的,“书如其人”呢!

初学篆书,一月有感,就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