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忘初心 医路同行
人民医院血研所 马瑞
于我而言,学医并不是最初的梦想,更从未想到过有一天会加入北京大学人民医院这个大家庭,成为一名医生。2003的初夏,非典在北京肆虐,远在山东准备高考的我,也过着天天测量体温的日子。闷热的天气夹杂着蝉鸣,食醋与板蓝根的气味在教室里弥漫。在新闻里看到疫区人们脸上的惊慌失措,看到医护人员们的奋不顾身,也第一次听到“北京大学人民医院”这个名字。开始并未曾想到,正是那年,我来到北京大学医学部,懵懵懂懂的就做了一名医学生;更未曾想到,我的实习医院正是北京大学人民医院。从此,便开始了我与人民医院的不解之缘。
开学后,我渐渐认识了同学们。他们跟我不一样,不少人来自医学世家,自幼便立志从医,年轻的脸上写满了理想的光彩。开学典礼上,我们在礼堂宣誓,将右手放在胸口,跟着校长念:健康所系,性命相托。除人类之疾痛,助健康之完美。那一刻,我第一次对这个学科发生了感情,从最深的内心,我开始愿意去为这样一个誓言努力,愿意将之作为我毕生的梦想。所谓初心,也不过是一刹那间,与医疗这个行业的心神交汇。
然而从医从来不是一条容易的道路。历经了多年学习,2017年夏天,我获得医学博士学位,面临职业上的抉择。观望着如今北京城内高昂的房价、污染的空气、拥挤的人群、紧俏的学位,对比着自己作为住院医师高强度的工作、微薄的收入、庞大的压力,回首望望已经年迈体弱的父母,低头看看膝下呀呀学语的女儿,最初的梦想,也不是没有过动摇。直到有一天,我独自在人民医院食堂吃饭,隔壁桌子坐了两位老人。他们互相寒暄,我在一旁默默听着,才知道他们两家,三代都是人民医院职工。他们谈论着儿孙们的工作,也回忆着当年老一辈的“人民人”。那一刻起,我的内心渐渐明朗:如果一个医院,能吸引着一家三代人都为之努力奋斗,那她一定是一个有着强大精神力量和文化的地方,一定是一个重视员工个人发展的地方。择业如择偶,年轻时看重的多是外表容貌,而成长后看重的则是内涵。百年人民,正是以她的深厚底蕴吸引着我。所谓传承,大抵如此。
2017夏,我如愿入职北京大学人民医院,成为一名血液科医生。入职培训上,多位领导、老师从不同层面阐释了人民医院“仁恕博爱 聪明精微 廉洁醇良”的院训。在我看来,“仁恕博爱”便是对患者及同事常怀宽容博爱之心,“聪明精微”便是对知识和技能终有刻苦精研之态,“廉洁醇良”便是对医德和人性总存敬畏收敛之意。院训里的三句话,说起来易,做起来却难。作为一所全国知名的医院,人民医院每天充满了来自全国各地的求医者。他们之中有年迈的老人,有年幼的孩子;有中国人,也有外国人;有贫穷者,也有富裕者;有来自边远山区的农民,也有来自权力中心的领导;有良民,也有罪犯;有名牌大学的学生,也有街边的小混混。然而,在疾病面前,他们一样需要帮助;在医生的眼里,他们理应平等。面对这芸芸的众生,给予他们同等的仁恕博爱,治疗时坚持同等的聪明精微、廉洁醇良,这是容易的事情吗?并不是。这三句话,当贯穿于我们行医的始终,代代传承。行医需如赤子,不忘初心,方得始终。
入职后的生活充满着各种机遇与挑战。每天接触不同的患者,观察和治疗不同的疾病,学习各学科的知识。工作之余,仍要坚持阅读文献、查访病例、总结资料。医学学习的过程是艰难的,好在有多位前辈老师的辛勤指导,无私分享——知识的传承,这也正是人民医院医疗水平不断前进的重要原因之一。在知识之外,前辈们以自己的行动,为我们树立起不畏困难、不怕挫败、永攀科学高峰的榜样。正如我的导师黄晓军教授在医学部105周年讲述交流会上所言,只有经历了当时被折磨的内心、被挫败的热情,才能成就更加包容宽阔的所在;我们所缺乏的,并非只是挑战权威、突破壁垒的决心,更是接受挑战、重塑自我的勇气。感谢前辈“人民人”,告诉我们不只不忘初心,还需砥砺前行,方能帮助更多病弱的人们,实现自己人生的价值。
回想起来,2003年非典过后,与人民医院初识;2015年留学归来,我已不再年少,而人民医院已近百年。如今,我已与人民医院结伴而行了15年,人民医院也迎来了百年芳华。15年间,我见证了人民医院从软件到硬件的巨大发展,人民医院也见证了我从医学生到医生的成长。15年弹指一挥间,青春将逝,初心未改。愿我们在来路上继续医路同行,出走半生,归来仍是少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