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科普

以人为本、仁心仁术——参加人文医学沟通技能竞赛启动仪式有感

  肿瘤医院核医学科  于江媛

213日下午,在学术报告厅参加了“人文医学沟通技能竞赛”启动仪式,顾晋教授和孙健升给我们上了重要的一课,让我不禁反思自己,从宣誓的那一刻至今已十六载,我究竟算不算一个好医生?

自古以来 , 医学就一直被认为是最具人文传统的一门学科 , 医生是最富含人情味的职业。在中国古代 , 医学被称为“仁术 , 医生被誉为 “仁爱之士 , 行医治病、施药济人被认为是施仁爱于他人的理想途径之一。可是在现今中国的医疗行业面临着两难的尴尬处境,一方面老百姓看病难,看病贵;另一方面医务人员认为自己得不到病人的理解,政府对医疗卫生投入过少,医院生存发展面临危机。医患关系不和谐的现象故而层出不穷,直接影响医疗活动的顺利进行,并已经成为社会各界关注的热点。

很长一段时间都没有感受到“医者父母心”和“健康所系、性命相托”的责任感和信任感了,短信、微信里充斥着同行们的抱怨和愤慨,自己的心情也焦躁了起来。启动仪式里“人文”“沟通”这样的理念和词汇让我瞬间平静下来,仿佛那个阴沉雾霾的下午射进了一束阳光,开启了我的反省和思考。

记得那是五年前,我还是个小住院医生,一个复杂病例的影像表现难住了我,我就电话联系患者,想再次去病房查体和详细询问病史,电话那边是个老者,语音里充满了理解和被关怀的感激。等我处理完手头的事情已经是一个小时之后了,赶到病房,发现这位上了年纪的患者竟然拄着拐杖在走廊里等我!那一幕让我惊讶,让我感动,让我至今也忘不了!他渴望并感激我的关怀,“倚门而望”的礼遇触动了我心底最柔软的那根神经。

可是行医久了,却更容易受负面影响,一度也愤慨过、抱怨过、消极过。这样负面的情绪必然也影响了医患关系,以小见大,恶性循环,如今尴尬的医疗局面,我们医务人员也有责任。是时候该纠正我们的态度和情绪了,以人为本,促进医患沟通,这一点,与医术无关,在于一颗“仁心”。

有效的沟通在于换位思考,从患者和家属的角度理解和考虑问题,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这是亘古不变的道理;有效的沟通也在于坚持,不仅负责每位病患的全程,也在于自己几十年如一日的坚持;有效的沟通当然不拘泥于形式,言语的安慰固然是最直接有效的,但鼓励的眼神、耐心的倾听、关切的举止更是真诚的细节。

人文就是人类文化中的先进部分和核心部分,即先进的价值观及其规范。人文的核心是“人”,以人为本,这就是我们常常所说的人类关怀和生命关怀。医术对于医生是重要的,它的提高来源于经验的积累和不断的学习,但在行医生涯中,不断修炼的还有我们的人文素养,结合起来,就是所谓的“仁心仁术”,只有这样才能不负“健康所系、性命相托”的誓言,才能从我做起,为创造和谐的医疗秩序贡献一份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