援鄂医疗队员:家是我力量的源泉
北京大学人民医院护理部 赵彦
赵彦生活在一个朴实而快乐的家庭,家中最重量级的就是她的妈妈——“刘姥姥”,妈妈性格乐观、豁达,在这个家庭里,虽然每个人的性格、文化、志趣等都不同,但是家庭中很少出现矛盾,大家能互相体谅,尊老爱幼、民主平等、宽容谦让,形成了互相理解、尊老爱幼的文明家风。真心待人是全家的处事态度,与邻居能够和睦相处,“刘姥姥”平时上下楼时总是习惯手里拿着一块抹布,顺便把楼梯扶手擦拭一遍,于己于人都方便;身为党员的大女儿经常参加社区的志愿服务活动,用行动影响和带动着家中每一个成员,为和谐社会的创建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赵彦是家中的二女儿,1990年毕业后就被分配在北京大学人民医院产科工作,26年如一日,她视病人如亲人,用细心和耐心、精心照护每一位病人,晋升护士长后更加全身心扑在产科护理及病房管理工作中。2016年调入护理部,配合主任完成全院的制度建设、护理信息化管理及社会化公司管理等工作,为临床服务。2020年新冠病毒肆虐,在武汉疫情最危急时,她主动请缨驰援武汉,2月7日义无反顾的和北京大学人民医院援鄂医疗队的医护人员一起登上飞往武汉的航班!医疗队整建制接管了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院中法新城院区的一个病房,负责完成新冠肺炎危重症患者的救治工作。虽然医疗队里有100名护士,但大多数年轻护士缺少面对突发疫情的处置经验,赵彦作为一名亲历过2003年非典救治工作的老护士,再一次亲自带领一个护理小组直接进入病房红区参与危重病人的救治。她说,这是她的责任!每次工作进入红区前她都要叮嘱队员“注意防护,注意安全,有不舒服马上告诉我......”亲自检查队员防护服的穿着是否符合要求,身穿厚重的防护服进入病房后,每次还要查看患者的病情和治疗情况、口罩戴的好不好、饭吃的够不够、心情好不好、护士护理记录写的是否完整...... 当看到患者满意的笑容,听到患者由衷的感谢,护送一位又一位患者康复出院时,她认为这一切的付出都是值得的,因为她们不仅得到了患者的肯定,同时也收获了更多的感动!在住所里,她每天还要关心队员的衣食住行和心理状态,保证她们的健康,带她们平安返京!
张瑾岩是赵彦的爱人,在北京飞机维修工程有限公司做工程师,从事公司基本建设项目的设备设施相关工作。赵梅是姐姐,在为明幼儿园做保教主任。援鄂出发前赵彦只告诉了爱人和姐姐,让他们照顾好家,照顾好老妈。
父母的行为影响着孩子。19岁的儿子在疫情期间也成长了许多。刚得知妈妈去援鄂时,因为担心妈妈的安危偷偷的哭过,但还是默默的主动承担起照顾姥姥的责任,学校不开学,他便在家里照顾姥姥的生活起居,给姥姥买菜做饭,让妈妈在前线安心工作;当姥姥看新闻后为妈妈担心不悦时,便给姥姥讲一些开心的事,让姥姥紧张的情绪缓解下来......
每到假期,赵彦和他爱人都会组织全家集体出游,一是带“刘姥姥”看看祖国的发展之迅猛,二是以此联络家庭成员间的情感,一家人相互关心、照顾,其乐融融。也许生活就是这样,在一件件的小事中,让人慢慢意识到家的温暖,家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