朋友圈里的“007”
北京大学人民医院门诊外科 王黎明
不知大家是否还记得 “996”这个数字——早9点到晚9点,一周工作6天。正当广大白领族对此长吁短叹时,我的朋友圈里,居然有人喊起了“007”!0点到0点,一周上7天?!这可能吗?当然,这只是种调侃的说法,但对于医务工作者而言,说是“007”的工作模式却也并不过分。
这位“007”,神龙见首又见尾,因为不管是五六点的清晨,还是十一二点的午夜时分,我经常会在朋友圈里见到一个熟悉的身影——胃肠外科的姜可伟医生。他在圈里如此说到:“‘996’真的不算啥,我们医师过的都是‘007’,今天4台常规手术、1台急诊手术、看完了18个专家门诊病人,现在又来了一个急诊,多么充实的一天!”每隔几天,他都会发出一张在手术室的自拍照片。照片里,同样的角度,同样的主角,同样的笑容,唯一不同的,就是他头顶上的小花帽,我数了数,花样不下十几种。而姜大夫也经常笑称“集齐花帽召唤神龙”。我想只有心中充满了对工作和生活的无比热爱,才能坚持以微笑面对如此的辛劳与忙碌吧!
我的朋友圈里不仅有日夜刷屏的“007”,更有跋山涉水、远赴高原的“007”。内分泌科的罗樱樱医生,作为援藏医疗专家,马上就要去西藏工作一年。在机场送行的那一幕,让我深受触动。罗樱樱医生刚上小学的儿子,抹着眼泪、紧紧的抱住妈妈哭着说:“妈妈我一定听话,你不走,好不好?”百般不舍与万般牵挂,最终挡不住毅然奔赴雪域高原的脚步。留下的,是她送给儿子的深深一吻,和她对儿子的叮嘱:“宝贝照顾好自己,妈妈要去照顾高原上的病人,他们需要妈妈。宝贝,等我回来!”后来,罗樱樱医生经常在朋友圈里晒出她和高原上病人的合影以及工作中的照片,还有一条儿子给她发的信息截屏:“妈妈,我看到了您在那边努力工作的样子,也看到了您照顾的病人,他们笑的好开心。妈妈,您是我的骄傲,是我的榜样,我等您回来。”
去年一个冬天的清晨,在朋友圈里我刷到这样一张照片,昏黄的路灯下,一位老人在排队等候医院班车。银色的发丝被寒风拂乱,微驼的后背诉说着她经历的风雨岁月。这位80多岁的老人就是祝学光,我国著名外科专家、国家级教学名师。朋友在圈中感叹到:“祝教授一直和我们一起赶早班车,6点的班车,5点就要起床,而她没有一天迟到,心中除了敬佩,还是敬佩。”我想,如果要算的话,这应该是最初一代的“007”了吧!
朋友圈里,穿着博士服的祝丽宇和同学们在拍毕业照片 ,“7月,我终于结束了8年抗战,未来医学之路却还只是开始!今天,博雅塔前求博雅,未名湖畔誓闻名”,他们迎着阳光,面对未名湖,高高的举起右手指向博雅塔,喊出了她们的心声。未来的“007”们,你们的背影,写满了对未来的坚定与希望。
这就是我的朋友圈,里面还有太多太多“007”们存在,不管是正直壮年的外科医生,还是温柔慈祥的母亲,亦或是满头银发的教授,还有壮志踌躇的年轻人,看着他们的一字一句、一言一行,我的内心倍受鼓舞。于是,我在朋友圈里也发了一段话:“我们工作在一所叫做“人民”的医院,我们工作在一所为人民服务的医院,我们,日未升起便已出门,繁星满天却未必归家。每一个人,都有一颗初心,有一个诺言,有一份担当,有一种使命,始终铭刻于心。我们,都可以是“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