必胜小四班的援鄂日记
北京大学人民医院 苏媛媛
2020年3月3日,武汉,天气阴。转眼间我们北京大学人民医院的第三批援鄂医疗队成员来到武汉已有二十多天了。时光如潺潺流水,在忙碌的工作中悄然而逝。而我们护理四组的组员们因疫情凝聚于此,随着时光的沉淀我们拧成一股绳,彼此间充满了战友间的团结与友爱。我们护理四组又有一个昵称,我们亲切地称之为“必胜小四班”。
在必胜小四班成立后,为了让每一名组员都有集体归属感与责任感,组长马蕊老师根据每个人的特点让大家担任小四班的班委。别看我们人数不多,班委可不少。下面,让我为大家详细介绍下我们这些可爱的班委吧。
马蕊老师是我们必胜小四班的班长,对于我来说更像是大姐姐,她总是无微不至的照顾每一个人,在队员们遇到生理期的时候总是让我们轮休,而她自己生理期时也未曾休息,工作至今从未轮休过一次,亲力亲为带领我们奋战一线。马蕊老师和我们组的另一个成员朱先娜老师还有一个职务是技术指导。俩人都是来自重症监护病房,小朱老师更是北京大学人民医院第一批援鄂医疗队的成员,在大家都与家人享受着过年的氛围时,她就作为最早的援鄂医疗队员之一在隔离病房中战斗,如今已经连续奋战了一个多月。当我们第三批援鄂医疗队成员刚到达武汉时难免会对新环境感到茫然担心,而小朱老师从环境介绍到工作流程再到控感的注意事项都不厌其烦的一遍遍跟我们详细解释,队员们练习穿脱隔离衣时她也认真监督指导,最后嗓音都有些沙哑,而那时她已连续奋战两周都没有休息。但小朱老师说:“你们来了我好开心,大部队来增援了,我有了依靠和力量”。在马蕊老师和小朱老师的耐心指导中,我们队员最先对这两位老师有了依赖和归属感,有她们在,我们就不怕。
每个班级都有纪律委员,我们也不例外。我们的纪律委员是李娟老师和魏新老师。李娟老师是一位工作中严谨负责,生活中细心贴心的姐姐,娟娟老师为我们服务的宗旨就是奉行“一个也不能少“的原则,在她的带领下全组成员有着明确的组织纪律性。在每次出发上班和结束工作下班,娟娟老师都组织大家乘坐班车并清点人数,确保每一名组员全部上车后才通知司机发车,有娟娟老师的守护我们都很安心。而魏新老师是拥有13年党龄的老党员,她在工作之余还指导年轻护士写入党申请书并受支部书记委托成为组内一线入党护士的入党介绍人。在工作中主动承担危重症患者的护理工作,为患者穿刺时总能一针见血,极大地减轻了患者的痛苦。而她自己手部皮肤却因长时间的配戴橡胶手套导致过敏诱发湿疹,她也克服困难坚持工作毫无怨言,真正发挥了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
下面让我来介绍下我们班的生活委员:王茜、陈京文、李文月。生活委员负责全组组员们生活物资的领取和发放,做好一日的工作容易,做好每日的工作很难。不仅需要付出繁重的体力劳动搬运全组的生活物资,还需要准确清点及时发放,确保每个组员的生活都能得到保障,为此他们牺牲了很多宝贵的休息时间。王茜老师的口头禅是“缺什么找我要”,她也总有办法利用有限的资源为大家带来温暖。在寒冷的夜班过后,她会利用热水壶为大家熬制姜汁可乐,喝完后瞬间消除了一整夜的寒冷与疲惫,身体充满了暖意,我觉得那是我喝过最好喝的饮料。2月29日,这四年才相遇一次的日子是王茜老师女儿的生日,为了弥补王茜老师不能陪在孩子身边的遗憾,我们的组员选择用拍摄视频的方式为远在北京的星沂小朋友拍摄了生日祝福的视频,告诉她“妈妈在前线支援不能陪你过生日,但我们所有人都很爱你”。王茜老师感动地说这是她女儿收到过的最有意义的生日礼物。文月老师也是生活委员之一,虽然她看起来十分瘦弱但干起活来却不遗余力,一次在病房中刚为患者做完治疗的她突然趔趄了几下,我们赶紧扶住她让她去休息,文月老师却不愿意离开工作岗位,待呼吸顺畅后又继续奋战在自己的工作岗位上。在这个春节期间,文月老师本该与男友领结婚证,但为了支援一线而延迟了婚期。我想对文月老师说:“等到春暖花开您就是最美的新娘”。生活委员中还有一位男护士陈京文。京文哥总是跟我们说:“妹子,让我来”,脏活累活抢着干。不仅如此,京文哥还展示了男护士全能的一面。他经常检修我们的医疗设备,一台坏了搁置了很久的血氧饱和度监测仪就在京文哥的修理下重新恢复正常。有京文哥在我们工作起来更有干劲。
我们小四班的卫生委员是杨剑辉老师。卫生委员可是防疫工作中非常关键的一环,剑辉老师是我们的控感护士,她耐心地传授给组员自我防护知识和病区院感管理制度,督促组员每日定时监测体温,是我们全体组员的健康守护天使。在工作中她也是一名防疫战士,全面掌握危重症患者的病情和护理要点,特别是当为气管插管病人进行暴露风险更高的护理操作如吸痰、口腔护理时,剑辉老师也总是冲在最前面,在病毒面前剑辉老师就如同一把利剑深深地刺进敌人的心脏,为患者竖起生命的屏障。
最后介绍的是我们小四班的宣传委员杨春菲、苏媛媛。菲菲老师也是在重症监护室工作多年的护士,但她除了娴熟的护理操作技能外最让人感动的是她为病人的付出与关爱。在为一位老奶奶进行完治疗后,奶奶拉起她的手说:“菲菲,你想家了不?我们得赶紧好起来出院,就不用再给你们添麻烦了”。那一刻,菲菲老师眼睛湿润了,但她不能流泪,强忍住泪水反过来宽慰奶奶让她安心养病。菲菲老师对我说:“患者们都是能看见我们的付出的,并且给予我们医护人员极大地理解,我们为他们所做的一切都是值得的”。我听完深受感动。而我是来自普通病房的一名护士,在我们小四班中年龄最小,参加工作时间最短。第一次进隔离病房时我的内心是十分忐忑的,担心自己工作经验不足,各种重症监护设备操作不熟练而影响到团队成员的工作。但融入这个大家庭后,我感受到了老师们对我的关爱与照顾,紧张和焦虑感也慢慢不见了。作为宣传委员,在收集医护人员抗击疫情的工作心得与感悟的同时,我也被老师们英勇无私的大无畏精神极大地震撼着,这也敦促我不断地思考我怎样能为患者们多做一些。
这就是我们小四班的故事,感动的事情每天都在发生。武汉不仅是座英雄的城市,还有英雄的人民群众以及每一个为疫情做出贡献的可爱的人。爱推动爱,微光点亮微光。当善良的人手拉起手,春天,应该就到了。谨以此篇献给所有在前线支援的白衣天使们。